第129章:暗潮汹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现场可不止有晋国和宋国的人在。  

并且,不但晋君和宋君在,还有几位来自列国的国君。  

毕竟,晋国非常喜欢召唤小弟,也就苦了一些诸侯国的国君,每一次都要千里迢迢前往某处,看晋君做各种各样的表演。  

吕武被那么多人看着,面无表情地朝站满国君的行了一礼。  

说力可拔山就夸张了。  

力能扛鼎却是真的。  

鉴于古人总是喜欢在用词上选择浪漫,姬寿曼的文化程度明显不足,要不来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会显得气势更足。  

几个国君开始窃窃私语。  

他们的臣子见识过吕武的武勇,回去后肯定会进行报告。  

所以,他们的确知道晋国出了一名力气非常大的猛将,只是没有亲眼见过。  

“此便是阴武?”曹国国君姬负刍用惊奇的目光看着吕武,纳闷地说:“早闻勇力无双,然…”  

后面的话没说。  

就是吕武看着身高一般般,长相不像是猛将那么粗犷,身材也不健硕。  

姬寿曼不满地瞪了姬负刍一眼,想喊吕武出来证明,却有一人先出声了。  

祁奚说道:“君上,礼已毕,是否启程?”  

“寡人…”姬寿曼看到祁奚摇头,出于对公族的信赖,尽管不爽,却说道:“如此,启程罢。”  

另外的国君就感到可惜了。  

他们其实很想亲眼见识一下吕武的厉害。  

宋国国君鲍立刻附和。他是真心希望晋国与楚国能够和平,不要再继续动不动就集结大军开打,哪能让气氛变得紧张。  

吕武这边表现得非常镇定。  

他其实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并且能理解姬寿曼想吹嘘的心理。  

就好像是自己家发达了,怎么可能不炫耀一下下。  

国家出现了猛人,外交场合肯定是要吹嘘一番,震慑他国的同时,也是涨自己国家的威风。  

看看在场的晋国那些“卿”就知道了,他们对姬寿曼有太多的不满,却是一个个嘴角勾了起来,证明姬寿曼这一次干得不赖。  

而祁奚会站出来只有一个理由。  

现场只有那个被摆出来撑场面的鼎能证实吕武力大无穷。  

鼎是礼器,哪是能够随随便便举起来。  

一旦吕武去举鼎,举起来倒是证明了自己的力气,却是一种无比失礼的行为。  

举不起来则是大庭广众下丢脸。  

等于无论举不举得起来,后果都不好。  

迎接仪式结束。  

国君们按照自己的“段位”先后上了车,又在仪仗队的护卫下开拔了。  

“武啊!”智罃特地让吕武同车,语重心长地说道:“你需勤练技击与箭法了。”  

吕武则是纳闷,自己的格斗技巧不怎么样有那么明显吗?  

另外,他倒是知道自己箭法够臭。  

“我长期在外,难有空闲。”吕武肯定是要虚心接受建议,又说:“非不为,实难为。”  

智罃看着前方,说道:“但愿此次会盟顺利。”  

御手,也是智氏的家臣,叫雍培,说道:“此为众卿所愿,事必可成。”  

在晋国,国君想完成什么不一定能成功,要是多数的“卿”有共同的意愿,则事情一定能成功。  

这个都是一种共识了。  

智罃带着比较明显的恨意,说道:“与楚休战若成,需回首西顾,必让秦国饮恨!”  

吕武还是知道晋国上下现在非常痛恨秦国的。  

由一名“卿”亲自表达出这种恨意,晋国哪怕是成功与楚国达成休战,接下来晋国也还是消停不下来。  

大军一直向东,走了三天后抵达“商丘”。  

晋国的“中军”和“下军”当然没有进驻“商丘”,分别在北门以及西门外的十里处驻扎。  

国君与栾书、韩厥一同进入“商丘”接受宋国的招待。  

早早来到宋国的“上军”则是驻扎在一个叫“蒙”的地方。  

那个地方距离“商丘”约有四十里,士燮却是已经在“商丘”等了很久。  

因为没有进入“商丘”,吕武只是跟在智罃左右,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只能是道听途说。  

其中,楚共王还是率军驻扎在许国的消息,一再被证实。  

楚军没有丝毫的动弹,令伊子重以及公子罢、许偃倒是离开许国,往宋国的方向而来。  

智罃对楚国的应对做出了评价。  

他认为既然要会盟就该有诚意,楚共王已经到了许国却不亲自过来,缺乏足够的诚意。  

一旦楚共王不亲自到场,姬寿曼肯定也不会自己出场。  

这样一来的话,明明是正治份量很重的会盟,两国的国君却都不出场,肯定是要给这次会盟蒙上一层阴影。  

后来,两国的国君果然都没有上场。  

既然晋君和楚共王都不出场,列国的国君肯定也不会现身,只派出了一定身份的臣工参与。  

结果,重大外交场合,没有应该的隆重。  

晋国出场的是上军将士燮,楚国方面则是子重、公子罢和许偃。  

他们盟于宋西门之外,盟约是:楚、晋两国不再交兵,好恶同之,国恤灾危,备救凶患。  

如果说这一次弭兵会盟谁的好处最大。  

吕武认为是发起者之一的宋国。  

宋国以二等强国的身份,促成了霸主级别的晋国和楚国的停战,不但在名声方面得到伸张,也让列国看到了自己的影响力。  

再来是,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