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阿大和闺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忙碌的时候,时间会过得非常快。  

在吕武准备出征事宜又忙碌封地建设时,赵和韩妏的临盆如期到来。  

她们就好像是约好了的那般,先是韩妏有了反应,下一刻赵也跟着有反应。  

因为吕武的重视,事先做了很多的准备,两位夫人生孩子的过程有惊无险,为老吕家带来了一男一女的新血脉。  

赵生了个儿子,她知道是男婴后,欣慰笑起来,人放松也沉沉地睡了过去,着实吓了吕武一大跳。  

倒是韩妏,生产过后依然活力十足,但对于生了个女儿感到无比失落。  

作为正妻的赵,生下来的男婴理所当然成了嫡子。  

而韩妏要是也生下了男婴,是需要挂在赵名下的。  

在封建社会里面,贵族的家庭只存在一名母亲。  

从夫人或是其余的嬖人哪怕生下了孩子,母亲也是赵,不会是她们本身。  

十六岁就成了父亲的吕武,他实际上早就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  

只是等孩子真的生下来,会发现什么心理准备都是假的,一颗心的跳动速度增快,脑子其实也会控制不住的一阵阵犯懵。  

不知道是吕武的“勇猛”只在赵和韩妏身上得到发挥,还是两人真的是快好田。  

他平时虽然节制,却也算不上清苦,与其余的夫人,有播下种子却没得到孕育。  

因为家族有继承人,再忙的家臣也会赶回来,他们第一时间去见了男婴,随后才来拜见吕武这位家主。  

每一个家臣都是喜笑颜开,心里的喜悦一点不比吕武低上多少,搞得吕武觉得有些别扭。  

要给孩子取什么名字,吕武想了不止一遍。  

这年头取名很有讲究,决定是什么样的名,都是长辈对孩子抱着多少期待。  

吕武将早取好的几个名挑了挑,决定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取名叫“阳”;第一个女儿的名也早预备着,会取名叫“怡”。  

阳:字义与山有关。其本义为山南水北朝向日光的地方;一说本义是指高处见到光明的地方,或高处阳光照得到的地方;后引申为日光,日头;又引申为有光的,光亮的,明显的,外露的,可见的,凸出的;又引申为公开地,明显地等意思。  

怡:和悦的样子。怡作为形容词有喜乐的,使人心神感官愉快的等意思。  

吕武给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取名叫“阳”,其实就是希望能像阳光那般,发光发热地笼罩大地。  

女儿?快快乐乐才是最重要的。  

家臣得知之后,理解“阳”跟封地的地形有关,又带上了很不错的期盼,纷纷大赞。  

至于吕武的女儿?不但家臣无所谓叫什么,甚至连几位夫人都不在意。  

名有了,只是要符合目前的习俗,等待三周岁才会正式“冠名”下去,要先有个昵称。  

吕武其实没想儿子的小名叫什么,他还没决定,偶然听到别人称呼为“大”,知道是用来称呼一个家族头一胎子女,决定就叫那个昵称,只是更喜欢成为“阿大”。  

没人在乎的女儿,自然该由他来疼,取名叫闺闺。  

当然,吕武也没表现得过份的重女轻男,要不赵会疑东疑西,以为吕武是重视韩氏,轻视衰弱中的赵氏;家臣也必然会有很大的意见,引发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在老吕家的魏相,他在见阿大的时候,摘下了随身佩戴的美玉相赠。  

那一块玉的质量当然非凡,主要是自小就戴在身上,礼不轻,情意也重。  

只是跟所有人一样,魏相对吕武的女儿一样无视了。  

吕武就纳闷了!  

这年代男尊女卑的现象有那么严重吗?  

其实没有。  

虽然是男性为尊,却也没有刻意地贬低女性,只是真重视不起来罢了。  

当然了,不重视,却也不会刻意地去虐待,该有什么待遇不会缺。  

老吕家有后代的事情,吕武需要派人去友好的家族进行知会。  

那些家族随后会派人送来礼物。  

只不过,当前没有为孩子举办满月酒的习俗,甚至周岁也没什么抓周的习俗,行冠礼就是最大的礼仪。  

也就是说,不但现代的一些习俗没有,像是汉唐的射礼之类,一概没有。  

吕武在春秋已经渡过了一个年头,经历了一些现代没有了的节日,又缺少了他所熟知的那些节日与习俗。  

总得来讲,目前的节日非常少,会使习惯有那么多节日的人,觉得一点都不华夏。  

特地抽出时间来陪伴夫人以及儿女的吕武,很想继续温存下去,就是腰有点不允许的同时,真的需要继续做事了。  

为什么腰会不允许?  

还用说嘛!  

就是其余的几位夫人也想怀上。  

春秋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播时的那一天,身为领主的吕武需要任由家臣摆弄不提,请来的“巫”也加了不少戏份。  

以前老吕家没有请来“巫”,无非就是实力不允许,再来也是受限于财力,自家尽力搞一搞,有点像样也就算了。  

现在已经不一样了。  

吕武好歹是名下大夫,封领也有四边周长一百五十里,家里不再是小猫一两只,该符合贵族的规范了。  

哪怕是只能被抱在怀里的阿大都有自己的戏份。  

吕武顶多也就能接受儿子小脸上被抹了点颜色,喝莫名其妙的东西是绝对不行的。  

一番折腾,春播如期进行。  

而他也总算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