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春秋小领主(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时血染宗庙,赵氏惨遭灭门。  

赵氏的财产、封地、武士、仆众被瓜分,独留一子。  

此便是赵氏孤儿。  

当然,那些离吕武很远。  

他已经对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改善当前的生活环境,使自己过得更舒服一些。  

其余?  

当然是先稳一波,搞清楚更多的事情,再来定下更长远目标。  

吕武所在的家族是小贵族。  

小到什么份上?  

说是封领,其实就只有四周边长十里。  

大贵族的封地,四周边长都是以千里作为基础单位。  

这半个月,他将自己的封领看了一下,范围内只有一个村庄。  

而村庄既是他们这家小贵族的食邑,有村民数量五百余,算是领民,用后代的说法则叫佃户。  

索性,封领大半是平地,还有一座矮山以及有一条溪水含括进来。  

要是周边的山和河流,没有被分配给贵族,就是国君的财产。  

不是主人就不能去动。  

不能动的限制是所有行为。  

也就是一旦较真的话,哪怕去山上割草、砍柴,河中挖掘水沟引水入田、捕鱼、泛舟…,都属于犯罪。  

若是贵族的封地,除了铜矿之外的资源,其余所有权则都在领主手中。  

来到后宅区。  

吕武直奔一排木架。  

上面摆着几个造型各异的陶器。  

分别检查了一番之后,他笑咧了嘴,说道:“善!”  

他尤记得刚刚醒来的那几天,身体虚弱到不行,吃的东西单调不提,还都与猪食无异。  

说是猪食,不是单纯的难吃,主要是什么食材都被煮得稀烂,甚至会变成粘稠的不知道啥玩意。  

没有好的烹饪用具,有再好的食物都煮不出花样。  

现在人们煮东西的方法很粗糙,要么是放到陶罐白水直接煮,能奢侈地撒些盐都算是美味;再来则是烧烤,还是不放任何调料的那种,完全地贴近自然;也能是吃脍,就是把鱼、肉切成薄片,直接生吃。只不过一般是生吃海鲜。  

吃的食物暂时讲究不起来。  

除了食材限制之外,更多的是缺乏香料。  

吕武却想决定自己能使用什么样的餐具,包括选择用什么样的工具来煮,不是什么都装在陶罐,煮成一滩糊糊。  

对于现代人来讲,现在这个年代等于要什么没什么,任谁穿越过来都能过过发明家的瘾。  

要是拥有海量的知识,掌握多种实际动手的技能,成为发明家则是铁钉板板的事情。(前提是不被视为妖怪烧死)  

为了能制陶,他可是费了很大的劲,光手把手教还不够,连陶轮都弄了出来。  

“小一些的是碗;汤盅可以用来盛汤;瓦锅可以用来炒菜;盘子…,等炒菜先弄出来;水杯当然是用来装水…”吕武没在自言自语,他在脑子里过滤了一遍,看向家老,问道:“可大肆贩售陶器?”  

家老为难地答道:“主,陶为范氏大族营售…”  

家老现在并不单纯指管家,还包括家中老臣。  

他是臣下臣的一种,为吕家效忠多年。  

第一批陶器算不上多么精美,却比市面陶器更加耐看,并且吕武选择的陶土能让陶器更加耐用。  

最重要的是款式众多!  

范氏?  

吕武没有接收“前身”的记忆,一些功能则继承。  

比如,能听和说现在的话。  

写字则需要学习和练。  

他不清楚范氏是哪个,却知道能被称为大贵族,绝对不是现在的自己所能招惹。  

范氏是晋国现在的八卿之一。  

同时,范氏是“有陶氏”的一支,有两千年制造陶器历史,是把持晋国制造陶器的大家族。  

“村中贩售…”吕武希冀地问:“可否?”  

家老答道:“可。”  

现在是春秋,后世的相当多词汇还没有被创造出来。  

人们说话通常会很简约。  

比如家仆会称“主”,不是称呼“家主”。  

吕武半个月更多的时间是用来了解自己生活在什么地方,怕露马脚暂时没花太多心事了解家庭状况。  

从一些奴仆的交谈中,他得知这位“前身”是独苗,父亲几年前战死疆场,其母悲痛追随而去,家中亲人仅剩一孤老,也就是祖母。  

“如此…”家老细细想了一番,低叹道:“秋末国战,可过了。”  

“国战?”吕武一惊,问道:“要打仗?”  

却不知,说国战不一定是要打仗,该缴的税则必须在秋收后上交。  

家老对吕武行了一礼,要去找老祖母汇报好消息了。  

“说清楚啊!”吕武对着家老的背影喊话,道:“跟谁打仗,我也要去?”  

家老跑得没影子。  

其他国家的贵族不知道。  

晋国发生战争时会发布动员令,贵族即便没有受到征召去战场,给予国君的税却会被临时加大额度。  

这个加大额度却不是想加就加,是将来年需要缴的税,先拿出来。  

而来年…,可能会被收更久远未来的税。  

一次两次这样干没关系,却不代表能永远提前收税。  

即便是国君也不能。  

有个限度的同时,各个被提前收税的人家,真不用再去缴已经缴了的那些税。  

吕武所在的小家族之前得到上级贵族的通知,今年需要提前预支明年的税。  

至于国家为什么要预支,上一层的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