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细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腰杆一挺,“我不信难道还能怎么样?嚷出去把自己爹烧死?”  

沈励望着周青,忽然心头漫起一股心疼。  

周青不过就是庆阳村里一个小姑娘。  

性子虽然泼辣大胆,但是并没有见过什么世面。  

她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爹不是自己的爹,那身体里住着的是另外的灵魂,一定吓惨了吧。  

可怜她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  

这种事,她又不敢告诉别人。  

一想到周青经历的那些黑暗的煎熬......  

一把搂了周青,沈励心疼道:“你放心,荣阳侯不是坏人,他也会像你亲爹一样疼你。”  

周青贴在沈励胸口,佯作感动状,“嗯。”  

感动了一瞬间,周青将沈励推开,坐直道:“那现在,怎么办?我觉得这个莹儿姑娘肯定和荣阳侯府有关,那相应的,赵大成也就和荣阳侯府有关。”  

说着,周青一拍脑门。  

“赵大成见过我爹写的字,而且见了很多次!他会不会发现我爹就是荣阳侯啊?”  

沈励神色微重。  

“这个,不好说,我会查赵大成和莹儿的。”  

原本是来红玉坊消遣的,哪成想竟然遇到这种事。  

无心逗留花丛中,周青和沈励动身离开。  

一离了红玉坊,夜风袭来,周青深吸了口气,“嗳,这个莹儿少说也有三十岁了吧。”  

沈励点头。  

周青就一脸疑惑。  

“是我太肤浅了吗?我一直以为,青楼这种地方,吃的就是青春饭。”  

“莹儿姑娘与旁人不同,别的几家头牌也的确都是妙龄女子。”  

“她怎么不同?”  

“传闻当年她成为红玉坊的头牌,就是荣阳侯夫人捧红的。  

后来荣阳侯府出事,但荣阳侯的一众朋友还在。  

这莹儿仿佛成了荣阳侯府最后活着的某种象征。  

荣阳侯的朋友,都是些纨绔。  

莹儿在红玉坊的地位,是那些纨绔硬生生用银子砸出来的。”  

周青一蹙眉,“那也就是说,莹儿是靠着荣阳侯府这面大旗火起来的?”  

“可以这么说,不过,她的琴艺当真满京都无人能及,单凭这一点,她的确也撑得起红玉坊的门面。  

毕竟这种地方不同于寻常青楼勾栏,文人墨客来的最多。  

他们更愿意追捧一些所谓的精神高度。  

莹儿的年纪和琴艺更符合他们某种精神要求,而且文采颇好。  

他们会觉得,这种的,不那么肤浅,不让人走入歧途。”  

周青撇撇嘴,不想讨论这些文人墨客的精神高度。  

历史上可是有太多的青楼名妓绝才艳艳了,她们的精神高度不知比某些文人墨客高出多少。  

可结果呢!  

她们注定得不到公平的认可,注定不得善终红颜薄命!  

红颜,凭什么多薄命!  

红颜又凭什么要为男人的无能而背锅。  

什么祸国殃民,扯淡!  

祸国殃民的,从来都是无能者的无知!  

两人边走边聊,等到他们回去的时候,周怀山早睡了。  

沈励送了周青回房,折返回书房便吩咐下去调查赵大成与红玉坊莹儿,另外,着重调查苏恒。  

他有一种直觉,苏恒这人,不简单。  

待沈励吩咐罢,李二拿着一摞写满字的宣纸回禀道:“大人,镇朔军羊肉被投天麻散一事,已经有眉目了。”  

沈励坐在桌案后,揉了揉眉心,“如何?”  

李二将宣纸递上,抱拳回禀,“是南楚细作所为。  

南楚那边得了镇朔军与北燕勾结倒卖军需一事的消息,想要通过天麻散让镇朔军和北燕军队双双折损,彼此误会生了罅隙,南楚好从中得利。”  

“这细作抓住了?”  

“抓住了,这份口供便是细作所录。”  

自从上次天麻散出现在军粮中,沈励便一直着力调查此事。  

时隔这么久,总算是有了眉目。  

揉着眉心透了口气,沈励翻动手中口供,一目十行。  

“这细作,在哪抓的?”  

“就在镇朔军,他是镇朔军军中一名旗官。”  

“如何察觉他的?”  

能做到旗官,可见这人在镇朔军时间不短且能力不俗。  

这种人一旦成为细作,想要查出来,尤其是在军中,可艰难。  

军中,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要团结。  

李二便低了低头,“是咱们的人在平洲一带暗查,恰逢遇到苏恒与镇朔军那名右参将在外吃饭聊天,从苏恒他们的谈话中得知一些蛛丝马迹,然后顺藤摸瓜查到了这名旗官,一抓果然查出问题。”  

“苏恒?”  

沈励心跳一闪,望向李二。  

李二就道:“卑职曾经与您提过,苏恒和镇朔军一名右参将交情颇深。”  

“他当时,如何提到这事?”  

“就只是问那右参将,徐大虎是哪里人,怎么还会说南楚话。”  

“那右参将如何回答?”  

“右参将并不知道徐大虎是谁,更不知道徐大虎为什么会说南楚话。”  

沈励摩挲手指的动作一顿。  

与其说,这是苏恒在和右参将聊天,倒不如说,这是苏恒在暗示他的人!  

赵大成秘密入京,私见红玉坊莹儿,已经很是可疑。  

这苏恒却比赵大成可疑百倍。  

苏恒,苏珩!  

赵大成的外甥苏恒,与镇国公府世子苏珩,同音不同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