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最后一次(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奴婢领旨。」  

在铁喜的殷切注视下,张爱出了东宫。  

他倒是也没有出宫,没有去其他地方,而是直接去了赵祯的寝宫。  

听完张爱的叙述后,赵祯眉头稍稍一皱。  

「太子当真如此说的?」赵祯叹口气问道。  

「奴婢岂敢隐瞒啊,看着太子殿下,奴婢心里也难受的紧…」说到这里,张爱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  

「那就由他去吧。「赵祯叹了口气说道。  

当自己回绝铁喜后,他就立马不再提了,看来不是因为打消了念头,而是不愿意惹自己生气,才想着偷偷出宫。  

既然铁喜如此坚持,赵祯也不愿意再去阻拦了。  

听到赵祯的话后,张爱惊讶的抬起了头。  

心里面有了一个可怕的念头。  

难道太子殿下根本就不是想利用自己偷偷跑出宫,而是利用自己的嘴巴给赵祯说一些他无法说出口的话吗?  

不可能吧?  

张爱在回东宫的时候,还是在不停的琢磨,究竟是巧合,还是自己真的中太子的计了?  

等他回到东宫的时候,铁喜立即问道:「与岳指挥使商量的怎么样?」  

看着铁喜期待的表情,张爱倒也不敢欺骗铁喜。  

将自己走到宫门前,又折返而回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  

铁喜先是露出生气的表情,大骂张爱背叛了自己,可听到赵祯应允后,又露出笑容。  

而张爱看着铁喜的一系列表情变花,心中不由想到,难道是自己真的想多了…  

张爱在宫里面二十多年,他的第一个念头又岂会出错。  

毫无疑问,铁喜就是利用了张爱,让自己的想法,告诉赵祯,即便超脱了铁喜的谋划,张爱没有告诉赵祯,决定私自带自己偷偷摸摸的出宫,铁喜也断然不会跟着张爱出去,只能在想其他的办法。  

因为他如今是大宋板上钉钉的皇帝,他可不能以身犯险。  

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赵祯身体还能坚持,他一个太子要做的事情不多,所以想出宫也没人拦他。  

如今,出宫所需的安保那可不是张爱一个太监能够布置的,这种事情必须光明正大的来,要知会很多人,让他们知道太子殿下今天出宫了。  

毕竟,别说是太子,就算是皇帝出了宫后,还是皇帝吗?  

普天之下皆是王土是一句笑话。  

皇帝只所以是皇帝,那是因为他身边有着强大的军队做支撑,有着掌管全国上下运转的部门,有了这两样事务他才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若是张爱将他带出宫去,那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铁喜到了赵祯处谢了恩,那张爱也就开始下去准备了,先是知应枢密院,付子婴与王世忠两人得知后,也不是很意外,很快就着手安排了。  

虽然繁琐,但铁喜并无抗拒,自己只在东京城中转转,也用不着什么仪仗队,数万的护卫,当简化出行队伍,只让中枢的一些人知道即可。  

而后张爱便寻来岳山,传达了赵祯与太子的旨意。  

岳山得知后,立即抽调护卫三百余人,换上常服。  

传旨的小太监也早就到了韩琦府中传旨,让他们准备一番。  

战争已经过去了两年。  

东京城比过去更加繁华。  

铁喜坐在马车中,拉开了布帘,看着车外的景象,繁华安详,这种美好的事物应该一直延续下去。  

来到东京已经十多年了,铁喜很少从皇宫中走出,但他也不急躁,现如今,早就适应了自己的身份转变。  

大宋虽然有很多的弊政,但却因为自身的自愈能力,慢慢的将弊政的危害缩小,当然也有一些弊政,是整个汉人历史都一直存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铁喜有自己的看法。  

他虽然在哈密呆的时间不长,但对哈密的了解从没有断过,平日和铁心源也多有书信来往,也研究过很多。  

等他正式继位,就可以将胸中的抱负全部舒展出来。  

「殿下,殿下,韩大人的府邸马上就要到了。」坐在车架前的张爱探进头说道。  

铁喜看了他一眼说道:「知道了。「  

「是,殿下。」  

铁喜那么迫切的想要见到韩琦,一方面是是想听一下韩琦对大宋军事各项制度的见解,另一方面,也与自己那位小小的皇叔有关。  

朝中虽然大多数人并不想迎回那位小皇叔,但也有一部分人坚定的认为,他铁喜不算赵家的种,没资格坐上皇位。  

这些人过去都已韩琦为首,虽然韩琦倒下后就不太管事了,但该了解的,还是都了解。  

从皇宫到韩琦府邸距离并不算远,三百侍卫只有二十人在岳山的率领下,守护在铁喜的马车旁。  

而其余的好手都是隐藏在人群中,不停的观察着周围的异样,并时刻关注着铁喜所乘坐的马车。  

街道上人声鼎沸,叫卖声络绎不绝。  

坐在马车上的张爱可真怕铁喜被外面的景物吸引,要走出来逛街市,但铁喜却只是透过帘子看了看,并没有被繁华的街道所吸引,这让张爱松了一口气。  

岳山高大挺拔,他在最前面缓步走着,十分谨慎。  

马车停在了韩琦府邸前,张爱立即跳下车,将准备好的马墩取了出来,放在了地下。  

因为得知铁喜的到来,这一条街道已经被官府的人清空了,街道上面十步一人,皆是护卫。  

朱进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