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九八章 乌孙之风(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机推荐:  

“入他娘的畜生!”  

“一群畜生!”  

“一群胆小如鼠的畜生!”  

“都该死,真真该死,一个人的胆子怎么能小到那个地步?当年我赵国将士之人,无论哪一场战斗,谁不是奋力拼杀的!”  

“就算最后败了,也是无愧于心。”  

“那些畜生无胆之人,本想着他们在箕子朝鲜之地可以坚持一段时间,好好的坚持一段时间。”  

“如此,咱们这里就可以方便行事了,起码可以有很大的作为。”  

“现在…那些人都该直接去死,竟然都逃走了?还有何颜面逃出箕子朝鲜?”  

“真真一群小人也。”  

“小人。”  

“小人!”  

“别让老子碰到他们,不然,非得一刀砍死他们!”  

“那么多人,那么大的地方,还远离齐鲁之地,还远离辽东之地,竟然那般不堪?”  

“不战而逃?”  

“他们有何颜面去见死去的诸国兄弟之人?”  

愤愤之言,怒吼之音。  

伴随口中不忿,心间深处升腾怒火,一人挥动手中长刀,用力的挥砍一侧虚空,飒飒的破空声传来。  

继而,余力不绝,一道道刀光隐现天地间,内力充盈,刀气都肆意周身六尺之地。  

轰隆隆!  

长刀用力的劈砍在大地上,一道数尺长的裂缝出现,威势扩散,荡起阵阵烟尘。  

“息怒。”  

“息怒!”  

“事宜如此,兄弟你此刻这般,也是无法。”  

“就算现在真的将那些人杀了,也是无用。”  

“箕子朝鲜的那些无胆鼠辈,的确不配做人,数年来,明明都商量好的,数月来,也是相约为动。”  

“结果,他们就是这样的应对?”  

“秦国之力刚有到达箕子朝鲜,他们就纷纷离散,简直比当年诸国还在的时候还不如!”  

“唉。”  

“箕子朝鲜的事情,简直就是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接下来我等这里如何?虽说乌孙之地的秦国之力不强,但…真要有事了,以秦国现在的力量,可以调动的就多了。”  

“咱们…接下来是否要好好计谋一下?”  

“否则,贸然为事,可能还会有不小的隐患。”  

“事情,艰难许多!”  

旁边传来一道劝说之语。  

横跨整个诸夏之地,箕子朝鲜在秦国最东方所在,而他们已经在乌孙之地待了很长时间了。  

因一些事情,早有商量。  

所为便是尽可能让秦国不至于那般安逸。  

自秦国一统天下以来,已经过去十年了。  

十年的时间,秦国在诸夏的一切作为太顺利了,着实非所愿,着实多忧心,尤其…秦国在山东之力的力量越来越强了。  

尽管山东诸地还有不少他们的力量,若然秦国在山东诸地的统御时间越来越长,一切多难料。  

匈奴!  

秦国这些年对外的一大战事便是匈奴。  

而秦国欲要攻灭匈奴,首要便是贯通河西之地,通连西域诸国,那般谋略…非秘密之事。  

盖聂在西域之地待了数年,不难打听。  

大月氏早早被灭掉了。  

只剩下一个乌孙之国。  

乌孙。  

它也不安全了。  

眼看着秦国也要对它动手了,是以,无论如何,都不能让秦国的动静那般顺利。  

不能让秦国行事太顺畅。  

真要让秦国轻而易举的拿下乌孙之地,那么,河西之地就彻底被秦国所占,疆域和兵锋也就直达西域了。  

匈奴!  

匈奴的压力就大了。  

非所愿。  

倘若秦国将匈奴也解决掉,那么,他们的希望就更小了。  

乌孙。  

不能有那个结果。  

不能够。  

之前所谋,箕子朝鲜也要弄出一些动静,将秦国的力量牵扯过去一些,牵扯过去的力量越多越好。  

秦国的力量有限。  

以北匈奴,已经分去许多。  

山东诸地的统御,也要占据许多。  

箕子朝鲜若可为力,则秦国对乌孙所谋…力量绝不会很强,有他们的助力,外加匈奴之力,再加上西域一些小国的力量。  

再加上乌孙自身的力量。  

秦国想要拿下乌孙,非得付出更多的代价。  

而今。  

一切都变了。  

箕子朝鲜的那些人的确有些畜生,比畜生还要不如,有些畜生的胆子不小,他们…有什么胆子?  

怕死?  

秦国又非将数十万大军压过去了,有什么好怕的?  

根据他们掌握的消息,就算最后真的不敌,秦国也定要损伤一些将士的,也要让秦国知道箕子朝鲜不是好欺负的。  

现在。  

都是一群什么玩意。  

一群什么东西。  

不战而逃?  

最为无耻的事情,他们真的做出来了。  

当初商量好的事情,就这样被他们当做放屁一样的扔掉了?无视了?他们现在舒服了?  

还在乌孙之地的他们该如何?  

继续先前的动静?  

近月来,陇西、北地郡都有调遣人手入河西两郡,名义的文书是为了秦国边地的换防。  

既如此,换防之后,先前驻守在河西两郡之人该离去才是?  

他们呢?  

还在那里?  

还有从陇西不断运送的粮草辎重。  

那般心思,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