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三一章 强战避战(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唯有正奇相合,在箕子朝鲜之地,尽可能避免同秦国正面交锋,边打边走,只要可以将时间拖下去,咱们的目标就打成了。」  

「时间长了,秦国必然退兵。」  

「甚至于,箕子朝鲜这里还可以派出奇兵,绕到塞外之地,侵扰叶腾的后勤辎重之地。」  

「数年来,叶腾对于塞外之地有所为,力量不足够强大,将后勤辎重破坏,也可有大用。」  

「海域之地,秦国水师,虽可源源不断的送来大量兵士,但…他们也需要粮草辎重,齐鲁之地,海域上,都可有为。」  

「具体之事,则要看战事如何变动。」  

「看秦国准备施为如何的战法!」  

「强战之法,首要避免正面交锋,尽可能游走交战,将战事时间拉长,尽可能损耗秦国的力量。」  

「交战之中,可以得到一些机会,我等也未必没有机会。」  

「兵者,诡道也。」  

「秦国之力看似很强,倘若被我等找到机会,给于剿灭也非不可能,可能性还很大!」  

「强战之策,箕子朝鲜会受到很大打击。」  

「我等若坚持足够的时间,秦国退去,我等多年之功怕是损耗大半,甚至于箕子朝鲜的一些人也会损耗其中。」  

「强战的目的,非战胜秦军,而是不让秦军轻而易举的击溃我等,可以做到那一步,后面的事情就好做了。」  

「强战之法外的一策,则是避战,以秦国现在的局势,如果我等离开箕子朝鲜,前往其它地方,则…他们一时间也难以有所为。」  

「舆图而观,在箕子朝鲜以南,还有一大片地方,就是…太过于蛮荒了,千百年来,若非诸夏之故,现在还是上古岁月的模样。」  

「虽如此,也只是如同以前江南百越部族一般的存在,一个个部族联合,号称辰国。」  

「有些大周岁月的模样。」  

「号曰辰国,一个个部族各有所为。」  

「箕子朝鲜以南,太蛮荒,地形也太复杂,多山地,平坦之地多在最南方临近海域的一些地方。」  

「那些…不太容易成为我等的停留之地。」  

「却也可以将辰国一些部族剿灭,暂时作为停留之地,以待接下来的诸夏局势。」  

「若秦军要跟来,那么,他们需要付出更大代价!」  

「我等只需要将箕子朝鲜的人手、财货尽可能收拢,便可南下辰国。」  

「箕子朝鲜之地,秦国就算占据,也不会有太强的力量,待诸夏有动,我等也可随时回去。」  

「此为两法,一者强战,一者避战!」  

年轻人沉思十多个呼吸,迎着一道道看过来的目光,自软厚的蒲团起身,行至丈许开外的一面屏风前。  

那里悬挂着一份羊皮舆图,观其密密麻麻的线条痕迹,可以称得上详尽。  

抬手指着箕子朝鲜所在之地,语落所谋之策。  

嬴政要派人抹去箕子朝鲜,定然非寻常之力,最好的法子便是以雷霆之势将箕子朝鲜剿灭。  

若然在箕子朝鲜拖延许久,后勤粮草辎重的供给会成为不小的压力,而且…战线太长。  

最好的战法,就是速战速决。  

果然可以将战局僵持住,机会就来了,僵持的时间越长,机会就越大,扭转强弱之局,战而胜之…也非不可能。  

唯有,那样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如果不强战,还有一法…就是避战,在箕子朝鲜以南,还有一处不小的广袤之地,  

算起来,不比箕子朝鲜小,千百年来太过于蛮荒,就如楚国以前的江南、岭南一样。  

那里地形复杂,山地占据八成以上,平原之地也有,多汇聚于最南方的海域边缘。  

秦国在齐鲁外海有水师之力,平坦之地就不用想了,真要在平原平坦之地落下根基。  

那个后果,不好。  

唯有前往蛮荒密林山地区域,从头开始,如最初的箕子朝鲜一样,或许,起步比箕子朝鲜还要艰难。  

从地形而观。  

秦国水师之力,可以轻而易举到达辰国边缘,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时不时来一次攻击,非好。  

眼下而观,却是一个避战的退居之地。  

保存人手和实力,以待良机,未必没有可能。  

「强战!」  

「避战!」  

「我所想大体也是如此,范先生,你说呢?」  

项梁轻捋颔下短须,微微颔首。  

战事未动,需有所谋。  

秦国要抹去箕子朝鲜,而他们如今在箕子朝鲜,自然要有抉择,只是…是战还是退?  

不好说。  

羽儿所言,已经很是详尽了。  

两种法子都可为。  

「无论是强战,还是避战,单单咱们做决断不足够。」  

「强战之法,会损耗这些年好不容易积蓄的人力、财力,甚至于诸夏间都会损耗许多。」  

「避战,以南前往辰国之地,相当于重新开始,而秦国之力占据箕子朝鲜,将来…再有攻伐,当退无可退。」  

「此事。」  

「需要看一看箕子朝鲜其他人的抉择如何!」  

「倘若他们那些人都选择强战,则…我等选择避战也不能够。」  

「倘若他们都属意不同秦国交手,有其它的选择,我等强战…也不是好的选择。」  

「咸阳的消息,我等可以收到,他们也可以收到。」  

「想来再有不久,就会有一些人前来商谈此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