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 国君的宠溺(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记住了!”  

因为她够怪,小净空决定今天还是不抓坏她的小揪揪了,小净空继续提醒:“还有,要是我不在,那些臭男孩子再来欺负你,你可以凶一点。”  

小郡主果断摇头:“我不能凶他们,我不可以欺负小辈。”  

欺负明郡王不算,那只隔了一辈,加上明郡王也不是幼崽,这些小同窗的年龄与她的那些小侄孙们差不多大。  

她作为奶奶辈的人,要有大长辈的风度,要懂得爱幼。  

四岁的小郡主奶奶如是想。  

凌波书院的神童班每十日休沐一次,休沐前一天往往只上半天,今天小郡主赶了巧。  

国君下朝后便微服出行来凌波书院等小郡主了,这是小郡主要求的,不然她不来上课。  

国君坐的是两匹马的马车,下人也只带了两个,一个是大内总管张德,另一个是车夫。  

马车挺的位置也很低调,在凌波书院斜对面的一条拥堵的小巷子里,前后都停着不少马车,只不过这会儿天气闷热,其余马车上的人都出去找位置乘凉了。  

四周倒还算安静。  

国君来得早了些,已等了一个时辰。  

折子都批了不少。  

张德见四周没人,小心翼翼地将帘子挂了起来,拿起小蒲扇轻轻地为国君打扇。  

饶是如此,国君依旧汗流浃背,领子都湿透了。  

张德也热得够呛,明明隔壁就是茶馆,奈何国君他不去。  

张德不由地回忆起往事来。  

国君上一次这么不畏寒暑地接送一个孩子是何时?貌似是太女小时候。  

说起来,太女也曾是神童班的学生,只不过,太女是凭本事考进去的。  

太女的体内虽流着轩辕家的战神血脉,但同时也继承了国君的睿智,她是所有皇子公主中最聪颖的一个。  

撇开她的嫡出身份与强大母族不谈,张德确实认为她有治国之才,是最适合储君的人选。  

可惜了。  

“你在想什么?”国君批阅着奏折,仿佛漫不经心地一问。  

“啊。”张德这才意识到自己想得太出神,打扇的速度慢下来了。  

在国君面前撒谎是没好果子吃的,只有傻子才会拿别人当傻子。  

张德如是道:“奴才一时恍惚,记起太女也曾在凌波书院上过学。”  

话音刚落,张德就暗暗掐了自己一把。  

怎么说话的?  

太女早已被废,不可再这么称呼她了。  

但国君似乎没意识到张德称呼上的忌讳,他将批阅完的奏折放到右手边的一摞圣旨上,又从左手边拿了个新的打开,问道:“外头都是怎么说的?”  

张德问道:“陛下是指何事?”  

国君淡道:“上官燕回来的事。”  

太女被废为庶人,的确该直呼其名,但为什么我听着怪怪的?  

张德斟酌了一下措辞,说道:“议论颇多。”  

国君:“说。”  

一般这种情况下就不要有所遮掩了,毕竟国君最忌讳别人在他面前耍小聪明。  

张德道:“有说上官燕是回来接受调查的,皇陵的案子一日不水落石出,她便一日不得离开盛都;也有说陛下是借此机会将上官燕接回宫来保护的,等刺客伏法了才会将她遣返皇陵。”  

国君批着折子,道:“还有?”  

张德道:“还有说…您这么多年都不杀上官燕,是因为您心里舍不下她…”  

国君淡淡地嗯了一声:“继续。”  

您怎么知道我还没说完的?  

所以,真的不要试图在国君面前耍心思,试过的人都死了。  

张德能活到现在绝对是因为他是最老实的那个。  

张德道:“轩辕家出了那么大的事,您竟然也没废后,只是将皇后打入冷宫。另外,皇后去世多年,您一直没再立后,有人揣测,您对轩辕皇后余情未了,指不定哪日就看在她的份儿上…将废太女赦免了。”  

如果赦免了,以国君未曾立新后的情况来看,上官燕就算不是太女也依旧是国君唯一的嫡出血脉。  

这身份要说不尊贵是假的。  

国君的表情很平静,仿佛他听到的只是别人家的事:“都是哪些人说的?”  

张德如是道:“多了,各大王爷府上,六部官员,后宫嫔妃,都在说。”  

国君似乎并不意外:“太子府的人没说?”  

张德说道:“太子身边的人一贯谨慎,未曾听到任何不利上官燕的言论。”  

国君淡淡地哼了哼:“他就是太谨慎了些,明明最想要上官燕出事的人就是他。”  

张德脸色一变:“陛下!”  

国君道:“朕没说太子一定就是凶手,但太子的暗卫又的确在宫里打伤了上官燕,你怎么看?”  

张德诚惶诚恐地说道:“奴才不敢妄议。”  

国君冷笑,继续埋头批阅奏折。  

张德捏了把冷汗。  

不怕国君不告诉你,就怕他什么都告诉你,知道越多,死得越快,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  

就在他以为国君会接着问他“你觉得上官燕是真失忆还是假失忆”时,国君忽然话锋一转:“还没上官庆的消息吗?”  

上官庆,上官燕的骨肉,只比明郡王大了半月,成功抢走皇长孙的位置。  

张德道:“没呢,听皇陵过来的小宫女说,长孙殿下游山玩水,没个半年是不回来的。”  

国君没再说话。  

国君是很疼那个孩子的,虽然那孩子体内也流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