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万家岭危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本忠带着几个人从阵地上撤下来之后,师长就让炮兵,对第一道防线阵地进行了火力覆盖。  

日军被迫再次退了回去。  

从湖南往南昌赶的第八军,正在急行军。  

第路上不断的接到老虎仔的电报,询问他们的位置。  

让李军长几乎崩溃。  

一个小时一问,这频率,也太快了点。  

他的部队已经在全部全进了。  

靠两条腿,四十八小时之内,行军两百公里,不是开玩笑的。  

他都不知道,等到自己的部队到了指定地点之后,还有没有力气向日军发起进攻。  

就在第一一零师积极的在第二道防线准备和日军交战、第八军急行军向南昌赶过来的时候,李雷的新一旅,向第二师团的两个联队,发起了进攻。  

当然,这次的进攻李雷并没有用全力。  

如果他带着新一旅全掉日军的这两个联队的话,那么第六师团肯定会后撤。  

想要全歼第六师团的计划,就落空了。  

李雷这次的进攻,就是一个佯攻。  

他的目的,就是让这两个联队不敢主动进攻南山。  

这样的话,等到第八军过来之后,他的新一旅,才能抽身去包围日军的第六师团。  

李雷让刘远带着独立二团,再次想第二师团的两个联队进行炮击。  

同时为了让鬼子不敢窥视南山,他命令刘远,一定要带着部队冲上去,狠狠的打击鬼子。  

根据李雷的命令,刘远带着部队就过去了。  

一轮炮击之后,带着部队猛打猛冲,把日军的两个联队,冲击了七零八落。  

然后迅速的撤回到了南山阵地。  

寺内勇蒙了。  

他惊恐的睁大了眼睛。  

这就是强者的力量吗?  

对方的部队居然如此恐怖。  

如果不是我带着部队及时后撤,我们的两个联队,就要全军覆没了。  

八嘎…  

寺内勇恐惧的看着远处的南山,那个地方,我们一定不能去,否则的话,我们的联队,都会成为炮灰的。  

还是老老实实防守好了。  

现在防守的阵地不丢,就不错了。  

现在寺内勇只希望,第六师团赶紧占领南昌。  

这样的话,他们联队的任务,就完成了。  

甚至,他寺内勇因为防守得力,还可能得到了勋章。  

在这里,进攻是不可能进攻的,这辈子都不可能进攻的。  

那简直就是找死。  

已经很晚了,李雷翻来覆去的睡不着。  

他对万家岭那里,总是不放心。  

毕竟那里只有一个师的部队,防守力量很薄弱。  

虽然说今天挡住了日军的进攻,但是整个一一师,可以说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而且,他们的弹药,估计也不足了。  

第一道防线也被日军撕开了。  

虽然后面还有四道防线,但是那四道防线的位置,并不是很好。  

能不能拖到第八军过来,还不好说。  

李雷嘀咕着,现在日军第六师团的师团长稻叶四郎,在想什么呢?  

想要快速的突破万家岭阵地,并不是很容易。  

白天的时候,稻叶四郎已经充分的领教过了一一零师的战斗力。  

如果我是他,我一定不会再像白天那样打。  

毕竟白天自己的飞机还会轰炸他呢。  

虽然说形成不了巨大的威胁,但是给第六师团造成的伤亡,也不算小。  

最关键的,是给鬼子很大的心理压力。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在晚上进攻。  

晚上?  

李雷一愣,稻叶四郎会选择在晚上吗?  

白天,他的第六师团可以进攻了一整天。  

现在不管是日军还是国军,都已经疲惫不堪。  

第六师团,还有能力在晚上发动进攻?  

李雷有点怀疑。  

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心神不宁的李雷在指挥部里转来转去。  

就在他转悠的时候,一个战士匆匆的跑过来:“报告旅长,电报!”  

李雷拿来一看,心里咯噔就是一下,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日军第六师团,果然在晚上进攻了万家岭。  

电报是第六十军老罗发来的,请他带着部队去万家岭增援。  

现在日军的第六师团,已经突破了一一零师的第四道防线。  

整个万家岭,现在就剩下第五道防线了。  

如果最后这道防线被日军攻破,那不仅围歼第六师团的计划会破产,南昌城也会被日军攻陷。  

怎么日军的进攻这么迅速?  

从傍晚到现在,才几个小时,第六师团居然就攻破了一一零师的三道防线。  

白天进攻了一天,也才攻破了一道防线啊。  

怎么会这样?  

李雷让人把赵刚、李云龙、楚云飞喊起来。  

商量对策。  

万家岭必须去,不去的话,日军很快就会占领万家岭。  

然后兵临南昌城。  

现在第六十军在南昌城的部队,也就剩下一个师。  

不可能再派到万家岭。  

不然的话,南昌城就没人守卫了。  

李雷决定,立刻带新一旅去万家岭。  

李雷刚李云龙通知部队,南山留下一个连的兵力守卫。  

其他的,全部往万家岭行进。  

两个小时之内,必须赶到万家岭。  

李雷给罗副司令回了电报后,立刻带着部队出发。  

一一零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