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卖国贼(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天有二日,生灵涂炭。这是上天给的启示。  

联想到太平道的教义,许多人感觉人族可能要乱了。  

人族没了儒家,那岂不是变成禽兽当道的国度了吗?  

另一边,陆离说出国号的一刹那,一个超大的“英”字漂浮在天空的上方。  

这是开国时候才有的异象,代表着上天承认,名正言顺。  

名正言顺建国需要合理的仪式,以及国号。  

现在国土还不大,所以陆离打算先封一个王,用的制度也是符合王礼的制度,没有丝毫逾越。  

国号名字也不能乱取,国号一般是发家之地或者势力中心地,或者根据所封爵名定国号,再次就是根据谶语或建国者姓氏定国号。  

英华府是苏州首府,兵家必争之地,千年名城,现在是太平道势力的中心。都城隍的祭祀之地便在于此。  

所以陆离选择英华的英来作为国号,之所以不选择华这两个字,则是因为在陆离的心里中,这个字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下意识认为现在不适合用这个字。  

“英”这个也不错,其有蓓蕾,精华之意。乃是一个寓意美好的词语,用来做国号最好不过。  

当然,此英国非彼英国,没有重名的说法。  

前者是单字的国号,拥有自己的寓意。后者是音译中文的词语,用英这个字只是为了好看一点罢了。阴,印二字亦可以取代这个意思。  

立国之后,则是册封国君。  

国君当然是由陆离所选好的曹天化,名号都懒得想了,直接叫做英王。  

在万民面前册封好王位之后,一切仿佛都名正言顺的感觉。  

以前就像是一个草台班子,漫无目的的反贼。  

现在拥有自己的国号,以及打着国号的军队,仿佛一切都名正言顺了一般。  

封国号之后,英王曹天化就由李文英等人带领举行仪式。  

具体的细节陆离不太清楚,反正是李文英他们的事情。  

这个世界重大势,重名正言顺,这些形式主义还是要的。  

做完礼仪之后,就是以国家的名义册封神灵。  

第一个则是册封都城隍,名号都想好了,一共有两个分别是“七州护佑都城隍”以及“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  

都城隍位加冕的一刹那,王腾变为一个身着朱红麒麟服,头戴冠冕的王公形象。身边是仙鹤,祥龙,瑞气。显得十分威武霸气。  

王腾坐在十八匹异兽拉的座驾之上,宣布副手的认命。  

都城隍之下除了文武判官以外,还添加了数个分管不同事务的城隍,布政财帛城隍,粮巡道城隍,按察纠察城隍等职务。  

这些城隍不掌握具体某个领地,而是掌握职责。  

日后干这方面的人都可以祭拜这几位城隍。  

王腾封好城隍的一刹那,天地骤然变色,无数土地城隍都感觉神魂震动,阴土动荡不安。  

轰隆!  

众神脑海中转来一阵巨响,仿佛有某种事物已然生成。  

众神内视自身,发觉阴土外面连接了无边广阔的土地。  

土地之上还有其他土地城隍的治所,连绵望不到尽头。  

每个土地城隍的领地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实力的增强而变大,不过接壤的土地还是不变。  

这里便是“阴间”,阴间的中央是一座雄伟的巨城,城门牌匾上书“酆都”二字。  

酆都城常年阴云笼罩,狂风呼啸,仿佛时时刻刻都有万千厉鬼哀嚎。  

这里将来便是阴间的中心,东岳大帝的治所。  

酆都一举一动日后将与阴间的息息相关。  

日后人类死亡也不会消散,而是自动化为鬼魂,在阴间接受审判。  

就在众人进行繁琐的册封仪式的时候,另一边也有了新动作。  

圣院的书山之中来了两名老人,一名中年男子。  

两名老人一个是完善纲常礼教的半圣胡海清,另一个是以诗词晋升半圣的江燕丘。  

另一名中年男子乃是山水画鼻祖张丹青。  

这三个人都是圣院的高级战力,现在无一例外都放弃了前线战场,回到圣院集中。  

三人一同来到书山老人面前,共同商讨应付太平道的事宜。  

书山老人说道:“前线的战事如何?”  

“目前已经停战了,我们这次回来就是看您下一步怎么说。”张丹青说道。  

即使妖族突然发动袭击,凭借着他们留下的宝物也能撑一段时间。  

现在就看他们商讨的结果如何,要么就是集中兵力对付太平道。  

要么就是分兵双线作战,如此一来压力肯定很大,太平道能够同时杀死蛮族和人族的半圣,就算他们是偷袭的,那么实力肯定也很强,至少需要两位半圣才能应付。  

所以他们放着前线的关键战事不管,来到圣院商讨事情。  

他们和妖族斗了几千年,这一时会也搞不出什么结果来。  

太平道才是他们的心腹大患。现在已经吞并了他们大部分的地盘。  

若是不加以制止,接下来将是亡道王国的下场。  

“这样也行,前线还能坚持多久?可否有停战的希望?”书山老人说道。  

妖族虽然和他们是敌人。但两者的默契还是有的。  

付出一点代价转移妖族注意力,转而去对付太平道也是不错的选择。  

“停战希望不大。”张丹青眉头一皱,说道:“毕竟妖族现在占上风,让他们放弃这么大的利益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