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翠竹庵(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伯府的马车已经套好,在渐渐西斜的阳光照射下,那马车就如同镀上了一层金色。  

看到此,婉仪不禁咧嘴笑了起来,她笑得没心没肺的。  

一旁钟妈妈的心,却如同石牛入泥般地往下沉去:她们姑娘此时,该不会是又急疯了吧?  

被乳母暂时担心着的姑娘,却半点也感受不到旁人的心情,只是大踏步,毫不迟疑地向着,靠前的那辆马车走去。  

这次,伯府准备了两辆马车,一辆给婉仪和柳絮坐;另一辆则坐着两个婆子,以及一些行李衣物之类的东西。  

上了马车坐好后,婉仪歉意地看向,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边的柳絮:  

“对不起柳絮,连累你以后要跟着我受苦了!”  

柳絮心里一惊,下意识地摸了摸婉仪的额头。  

这才尴尬地收回手,抿了抿唇:“姑娘,您是主子,不能跟下人客气的,这于理不合。”  

“好吧!”婉仪叹息一声,随即闭目养起神来。  

而柳絮则把马车上的帘子,掀开了一条细细地缝,静静看着外面的热闹。  

好半天,婉仪才睁开眼睛,问柳絮:“柳絮,你为什么一直呆在秋华院里?”  

据她所知,自从知道二姑娘要回来后,分到秋华院里的丫鬟婆子们,就都是受到排挤的,或者是没有关系的人。  

像柳絮这样毫无怨言流出的人,就只有她一个。  

柳絮回头望着婉仪笑了笑:“因为我一开始,就是在秋华院里呀!”  

她丢开帘子,重新做好,这才问道:“姑娘,您口渴不渴?要不要吃点东西?”  

“哪里来的东西?”婉仪记得,她们走的时候,并没有人送过她们东西。  

而且秋华院里,除了每日三餐外,几乎没有糕点水果,那样的零食送来。  

柳絮打开一旁的布包,拿出一个桃子削好皮,递给婉仪:“阿萝给的!”  

那桃子又甜又脆的,婉仪让柳絮也拿了一个,她边吃边问柳絮:“阿萝哪来的桃子?”  

“她说是姑娘给的,她舍不得吃,就给婢子了。”  

“这傻丫头,给她吃的,她还舍不得!”婉仪无奈地摇摇头。  

这桃子还是她从袁氏那里顺来的,一直放在空间里。  

方神医说他不喜欢吃水果,不知道为什么,阿沐见方神医不吃,她也不吃。  

婉仪见劝不动他们,只好每次拿出几个给阿萝,以免糟蹋了。  

“姑娘!桃子不是早就下市了吗?您哪来的桃子?”  

“没有哇!”婉仪用哄阿萝的话,哄柳絮:“我抓住了一个婆子的把柄,这是那婆子孝敬我的。”  

柳絮默了默,这才道:“姑娘,婢子不是阿萝。”  

是以,您那些话,只能骗骗阿萝罢了。  

好在柳絮很快又说了一句:“不过,要是姑娘不想说,婢子不问就是了。”  

人还是要有点自知之明的,像姑娘这样的姑娘,即使真抓住了婆子的把柄,可是又有什么威慑力,能震慑住对方?  

柳絮安静地坐在那里,仔细地咀嚼着桃肉。  

婉仪有些尴尬地转移话题:“柳絮,这府上,有没有人欺负你?”  

她知道柳絮是孤儿,而且是父母过世后,她才来的秋华院。  

柳絮抬起头笑了笑:“婢子在秋华院里,算是老人了,现在又提升为了大丫鬟,是以,并没有人为难奴婢。”  

刚进秋华院里的时候,柳絮才七岁,而且又是大病一场之后。  

那个时候的她,在秋华院里,做着力所能及的粗活。  

虽然安静、虽然认命,可是还是有不少人欺负她、虐待她。  

那个时候,小小年纪的她,就说出了一句,几乎可以算得上是石破天惊的话:  

“咱们同为为奴为婢的,上有主子磨搓,不把咱们当人看待,就已经很悲哀了!为什么身为奴婢,还要为难同为奴婢的人呢?  

难道身为下等人,一定要过得如同牲畜一般,自相残杀,才符合自己的身份吗?”  

柳絮这话成功地招来了,管事嬷嬷的一顿毒打。  

不过从那之后,她的日子就好过多了,至少没有谁,再动辄就拿她出气了。  

并且她的那番话,也被几个知晓的人,死死瞒了下来。  

是以柳絮才能平安长大,要不然不被主子打死,也得发卖了。  

能有如此想法的丫鬟,这还了得?  

婉仪坐着无聊,跟柳絮无话找话:“柳絮,你觉得伯府里的哪个主子最好?”  

柳絮望向婉仪,婉仪急忙提醒她:“不许说我!”  

柳絮抿嘴露出一个笑容,这才道:“姑娘,您知道婢子,为什么呆在秋华院里,不走吗?”  

“为什么?”  

“因为姑娘的生母,对婢子的父母有恩,又对婢子有恩,等婢子病一好,就求着温夫人,到姑娘所在的秋华院里来了。”  

那个时候,柳絮的父母因为痨病而死,年幼又孤苦无依的柳絮也染上了重病。  

正好那个时候,杜二姑娘的生母温氏,还是当家主母。  

她拿出银子,安排人安葬了柳絮父母,又让人为柳絮请医医治,这才有了如今的柳絮。  

是以,柳絮心里,一直记着这份恩情。  

这才成了阿萝外,唯一一个虽在秋华院里呆着,却从来不唠叨姑娘半句不是的下人。  

夕阳慢慢隐下山去,两辆简朴的马车,在晚霞的映照下,落寞地往山路上驶去。  

翠竹庵坐落在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