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千秋伟业(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服吕岳这位截教数一数二的高人,还是抱着忧虑的心态。  

陛下正在做什么?  

黄尚正在做什么?  

很简单,开凿运河,提升国运!  

兴修水利,治理河道,开凿运河,这是关乎天下人民生计的事情。  

正常情况,此等功业工程浩大,若无规划,不可轻动,因为调用的民夫必然是数以十万计,耗费的时间也要上十年,有些时候甚至要数代人去完成。  

但在这个世界,那是最基础的方式,却非唯一的方式。  

更效率的办法,自然是让水中霸主龙族打工!  

起初是东海龙宫的熬丙,带领着一群海族,按照路线开凿水路。  

龙王太子干的挺开心。  

以后在语文课本里面,定位就不一样了,成了正面角色,会被老师揣摩思想感情的那种。  

再想到龙族与人道的结合越紧密,仙道越是投鼠忌器,更加倍儿努力。  

渐渐的,参与项目的龙族越来越多,从东海入陈塘江,然后一路治陵水道,改善沿河农田水利,向着大商的心脏朝歌不断接近。  

正常历史,此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即便修建好了运河,一时之间还看不出什么,可在国运龙脉能够以实质性力量体现出来的世界,整个大商的气数都为之升腾,玄鸟越养越胖,飞得可欢腾了。  

于是乎,黄尚正式出京。  

不像后世的许多皇帝,一辈子就在京城窝着,一旦出动那就是浩大阵仗,劳民伤财,殷商时代帝王经常出巡,也就是多安排些侍卫保护便可。  

比如此次武成王黄飞虎随行,还有首相商容及众大夫,朝政则交予王叔比干、王兄微子启、太师闻仲等文武众臣,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  

商容等人很清楚,这是要调开贵族保守派的高层,但架不住运河给国家带来的收益是立竿见影,只能随着出京,亲自巡查第二段运河路线。  

这段路程,不少在东鲁所涉及的范围,姜文焕身为东伯侯,本该前来伴君左右,但国内贵族正在反抗之时,便派出了姜子牙。  

姜子牙终于接触到了天下最尊贵的人皇陛下,激动不已,使出浑身解数,提出了不少改革良策,得到赏识。  

最关键的,还是第二条运河的建造。  

此时姜子牙就在舆图面前,展望未来:“陛下请看,第一条运河东起陈塘关,西至朝歌,是将之前不少小的河流贯通到一起,现在第二条运河,则北上至北海,下达南疆,贯通南北,路途之中需要开辟。”  

黄尚点点头:“此行不是单纯的循着山川地脉之势拓宽,而是开山填湖,规划出一条最为合理的水道!”  

“陛下这是要调解地气,梳理地脉,让玄鸟的影响力从中央遍及四方啊!”  

“以前王权不出京城,治理各方靠的是诸侯,一旦运河开辟,日后恐怕…”  

群臣越看越是心惊,眼神交流,升起了由衷的敬畏。  

这既是心理影响,又是玄鸟威压,无上皇权。  

确实,如果这样的运河成就,足以开拓疆域,将大商的国土向着以前无力涉及的地区延伸,如此千秋伟业,让他们的异心自行掐灭。  

以陛下的雷霆手段,若敢在运河上面拖后腿,那下场必然是极为悲惨的。  

但一想到姜子牙这位平民之身,在东鲁青云直上不说,现在还入了法眼,群臣大为恼怒,纷纷向着商容递去眼神。  

弄他!弄他!  

商容作瞌睡状,假装看不见。  

姜子牙有宰相之才,年龄又与他相仿,还代表着平民阶层,恐怕接下来就是他接任宰相,让大商更加伟大了。  

自己也只能打打瞌睡,明哲保身。  

当然,一时的退让,不代表永远的失败,说不定日后天下大乱,纣王知道了自身的错误,又将他请出来。  

到那时,他自然能够大展拳脚,再掌朝政!  

黄尚的眼中早已没了商容这类注定被改革浪潮抛弃,通过实地考察,将运河的路线精细修正后,交予了姜子牙。  

想了想,又取出一支文笔递了过去:“若有阻碍,可用国师所赐之笔!”  

纣王已然封黄裳为国师,意为一国之师,与后世的国师不同,这是教化万民,启迪智慧的真正师者,受天下万民敬仰。  

临行前,黄裳将此笔交托,现在纣王转交给姜子牙,不仅是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姜子牙连忙拜下:“臣定不负陛下所望!”  

他确实雷厉风行,架起慢吞吞的祥云,立刻与东海龙族会和。  

开山填湖,梳理地脉,自然需要龙族相助,只是这回不仅有龙族,远远还见了数道祥云之气,福德之光。  

为首的南极仙翁和云中子,还有同属龙族的黄龙真人,正与熬光交谈,一副远方亲戚上门的虚假客套。  

姜子牙一愣,却见南极仙翁已经对他招了招手,笑容和煦:“子牙!”  

玉虚宫群仙下山后,分成三批,以燃灯道人为首的那一伙仙人,投入了西方教,现在以南极仙翁为首的福德之仙,看中了人族皇朝的建设,也要来分一杯羹,从中获取气数。  

姜子牙修炼一塌糊涂,却并不愚蠢,心中隐隐升起了抗拒,却还是不得不飞到南极仙翁面前,行晚辈之礼。  

再一侧目,看到熬光也满是不愿,只是不敢当面给脸色,毕竟是混元教主门下,势力庞大。  

不过他这段时间为皇朝打工,腰杆子挺直了不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