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长安一梦(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师父,我们到南瞻部州了!”  

当看着遥遥在望的岸边,以三藏的心性,都不禁双手合十,露出欣然之色。  

离开平顶山后,传经团队与三无大师、青牛和金角银角分开,又遭遇了好几伙不知死活的妖怪,经历风风雨雨的磨难后,漂洋过海。  

这一路上,明明能飞,却要跋山涉水,徒步行走,真是辛苦沙僧了。  

所幸苦尽甘来,如今终于抵达传道的乐土,南瞻部州。  

不说佛门,即便是玉帝,都对这里极为眼馋。  

大把大把的信仰啊!  

可惜人族正统王朝,自有其精神图腾,敬畏天地,却没有盲目崇拜仙神。  

尤其是此时的盛世,更是让神佛不敢轻动,犯不着用自己的气数,去触碰浩浩荡荡的人道大运。  

“师父,我们将这真经进献给皇帝,如果他不接受,那该如何是好?”  

八戒就担心起来,尤其照在水面上,看着自己略显水肿的脸庞,觉得是不是要化妆一二,省得吓到了那些心理素质不够硬的凡人。  

或许变成威风凛凛的前世,对方更容易接受?  

“我们传我们的,跟他们接受不接受有什么关系?”  

猴子翘着腿,躺在船头,说出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  

“不必担心,南瞻部州底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若天子不允,我们便开坛讲法,普渡世人!”  

沙僧则想起我佛如来对西牛贺洲和南瞻部州的评价对比。  

这一路上走来,“不贪不杀,人人固寿”的西牛贺洲都这么惨,那“贪淫乐祸,是非恶海”的南瞻部州,至不济也得路边全是尸骨才对吧?  

越惨的地方,宗教信仰越有市场,今生无望,只能寄托于死后的美好生活。  

沙僧相信,即便皇帝不愿接受佛法,下层也有足够的民众,会沐浴在佛光之中。  

三个徒弟讨论着如何传经,或忐忑,或淡定,相比较而言,三藏心态最是沉稳平和。  

传经讲法,是为了让佛的思想,帮助世人更好的明白事理,正视内心。  

此为普渡。  

只要抱着明确的目的,所遇到的一切险阻,就都不算什么。  

同时,当他踏足于南瞻部州之刻,八品莲台徐徐散开,锦斓袈裟褪下,九环锡杖消失,连小白龙都从纹身变作白马,三藏从高高在上的神佛,融入到凡俗。  

这是他一路步行的体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但想要真正将佛法传向世人,正要来到世人之间。  

真正来到南瞻部州,到了大唐果界,一路之上,果然如沙僧所预料的那般,到处都是饿死病死的尸体,还有奄奄一息的人倒在路边,眼神麻木不堪,死寂得没有一丝波动。  

比起西牛贺洲还要惨。  

更夸张的对比是,不时也有高头大马,一路驰骋过去。  

那些是贵族,与普通百姓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  

这点和西牛贺洲就不同了。  

西牛贺洲的贵族,也很惨,连国王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没了。  

现在则变成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如来诚不欺我们!  

南瞻部州,太苦了,实在太苦了!  

“师父,我们来对了,这里需要佛光照啊照啊!”  

就连没心没肺的八戒,见得那人间惨剧,都露出不忍之色,然后信心大增。  

这么看的话,长安怕已经是人间地狱。  

师徒一行加紧速度,在白龙马跑断腿的努力下,以最快速度来到了长安。  

都城大国实堪观,八水周流绕四山,多少帝王兴此处,古来天下说长安。  

到了这里,仙侠风格一下子接了地气,还原人间皇朝的真貌。  

比如人多。  

比如入城查得紧。  

如果是靠飞,那自然没问题,可既然要走朴实无华的路线,就得按照常人的手续来办。  

“没有路引?滚滚滚!”  

“一边去,再敢停留,就留下挖矿到死!”  

守门的兵士,用热情的态度,欢迎了传经团队。  

这还是在猴子八戒都化妆之后的情况。  

如果敢露真脸,怕是已经没了…  

“喂,你们也是黑户,来这里,来这里!”  

好在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快热情的黑户们,将他们带到了城墙的一角。  

许多番蛮偷渡客,无法从正面入城,都是从城墙边的一道缺口钻进去的。  

这些黑户也不是真的好心,是想要这些古里古怪的光头先探路,为他们探明危险。  

对于这点心思,三藏心平气和,猴子却大怒,恨不得一棒子把城墙给轰塌。  

但被八戒和沙僧拉住后,他终究还是随着三藏,默默钻缝。  

那年入长安,卑微如蝼蚁。  

不过很快,猴子发现,真正卑微的,不是他们这些黑户,是所有生活在底层的长安百姓。  

一墙之隔,天上地下,哪怕是偏僻角落,都能听到大街上的热浪滚滚,人声鼎沸,还有一些白色烟雾,不知道是庆祝什么节日。  

可很快,当三藏师徒穿过小巷,来到了街边的一角,往外望去时,才发现根本不是节日,是皇城的不良人巡街。  

不良人是大唐王朝侦缉逮捕的差使,类似于捕快,负责维护治安,抓捕罪犯,主持公道,本是百姓最为信任的存在,可现在他们招摇而过,目光不断巡视左右,显得凶恶而贪婪。  

“你!站住!”  

“说你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