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恐怖如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如果在通读道经之前,得到明玉功,黄尚不见得会看。  

理由正如许悦担忧的那样,明明一个无师自通的天才,却学习低武世界的神功,短时间内提升,长期来看反倒是阻碍。  

但有了道经的基础,黄尚走上了文气修炼的道路,再回过来看武学神功,却是无妨。  

见识不同了。  

不会先入为主,受到影响,而是可以从中收益,开辟思路。  

明玉功共分九重,博大精深,不止是女人修炼的武学。  

就像是九阴真经,不代表就是阴性武学。  

明玉明玉,明者,日月也,玉者,天地之精。  

夺天地之造化,取日月之精华,可称明玉。  

即便如此,明玉功前几重,还是免不了疏通经脉,壮大真气的套路。  

黄尚不急不缓地翻看着,将一本不厚的明玉功浏览了一遍。  

他合起秘籍,闭目想了想,再度翻看时,却是从第七重开始看。  

明玉功九重,越往上描述的字数越少,到了第九重,只有寥寥几句,加起来不足百字。  

“祖窍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可摸索,只可默存…”  

“微以意运,如磨镜,如神海,日月立聚眉心,心光如玉现前…”  

其中有许多道家术语,黄尚看得似懂非懂。  

但他不跟开创者玩云里雾里的猜谜游戏,脑海中回忆起相关剧情。  

绝代双骄里,关于明玉功的描写其实很靠后,前期邀月怜星两位宫主威震天下,最出风头的是移花接玉,而她们练的功法,到魏无牙地宫中才揭晓。  

也正是那次绝境,邀月练成了明玉功第九重,正好与嫁衣神功同样大成的燕南天对上。  

这两位绝顶高手遥遥对峙,通过各自的异相,将神功的特点展露无遗。  

正常情况下,两个绝顶高手对峙,不说天地变色,日月无光,至少站立的地方,脚印深陷。  

但嫁衣神功收发自如,没有一丝外泄,燕南天站立的地面,平整如初,而邀月所站立的地面,更是高高隆起一个土丘。  

这是明玉功的特点,据说练到九层极峰,功力不再往外挥放,反倒向内收敛,体内的真气会形成一股漩涡吸力,无论什么东西触及,都会如磁石吸铁般被吸过去。  

这有点像大唐双龙传世界,婠婠的天魔力场,又有点似天子传奇世界,吸纳天地元气的思路。  

反正就是将影响力蔓延到周身,不仅局限于体内。  

有了实战效果,再与秘籍对比,黄尚目光闪动,有点明白明玉功第九重是怎么回事了。  

“祖窍修炼!道家的上丹田!”  

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后来被各种流派广泛运用。  

习武中人,认为丹田是最重要的位置,因为真气从中诞生。  

但武者谈及的丹田,其实指的是下丹田。  

人的身体,有三大丹田。  

脑为髓海,是上丹田;心为绛火,是中丹田;脐下三寸,是下丹田。  

而下丹田,藏精之府;中丹田,藏气之府;上丹田,藏神之府。  

精、气、神!  

和轮回者的三大基础属性,正好对应!  

按照这个思路,低武世界的武功,勤修下丹田,也就是人体的精。  

所以力量变强,速度变快,体质变好,可依旧是个凡人,连寿命都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而一旦开始修炼上丹田,真气就有了某些不可思议的奇效,整个人也开始脱胎换骨,向着另一个生命层次进发。  

但那有个条件,必须要浓郁的天地元气。  

没有足够的天地元气,灵魂出窍即灭,也无法内视观魂,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成就十分有限。  

即便如此,依旧挡不住想象猜测。  

明玉功修炼到第八重,下丹田已是进无可进,因此它的开创者,将目光放到了玄之又玄的上丹田,将之取名为祖窍。  

“邀月怜星的习武资质,不逊于黄裳,年纪轻轻,就修炼到了第八重。”  

“但卡了足足二十年,依旧突破不了第九重,正是因为玉郎江枫的出现,坠入爱河,心思不再纯净,与道家心如止水鉴常明的要求相悖。”  

“直到魏无牙地宫,邀月在死亡危机下,心情大起大落,反倒勘破阻碍,神功大成。”  

“但这大成,其实也只是另一个领域的起点。”  

黄尚翻看着明玉功,模拟着当时的情形。  

这种思路,无疑令人惊艳。  

低武世界的宗师,受限于世界,如果给他们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未来将大不一样。  

“那么黄裳呢?”  

“真正的黄裳通读道藏,自悟神功,是不是就是上丹田思路?”  

黄尚越想越觉得可能。  

九阴真经是道家绝学,本是基于阴阳之道。  

可阴阳之道太广泛了,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为什么黄裳跨度那么大,一跃成为江湖绝顶高手?  

“人体三丹田本就是道家的设定,上丹田更被称为元神府、性之宫。”  

“黄裳从中悟出还精补脑,炼炁化神的诀窍,无师自通,自然能从普通文人,一跃成为武林高手,这也解释了他活一百几十岁的原因。”  

上丹田是“性之宫”,下丹田是“命之宫”。  

两者合一,性命兼修!  

这一刻,黄尚充分体会到,轮回者们看重黄裳的原因。  

真心牛逼啊!  

宗师本就有超前的思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