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罗凯的要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既然如此,那么他们就不能轻易的摧毁神创造的星球,只能将这些星球恢复到原来的荒芜状态。  

也就是说,这些看守者们哪怕拥有更强大的武器,足以摧毁星球,他们也不会使用这种武器,来违背神意,攻击爱兰希尔的。  

许多学者都支持这个论调,他们看守者的存在就是为了还原,所以看守者们应该没有或者说不被允许拥有,摧毁行星的能力!  

事实上…他们猜对了。索伦斯的看守者是代表神明的力量,他们既然已经拥有了几乎无限的复制能力,又怎么可能会需要摧毁行星的武器呢。  

在他们看来,敌人无论多么强大,也会被几乎无穷无尽的看守者大军吞噬掉。所以,准备更高级的武器,根本就是浪费。  

当然了,谁能想到,在短时间内,会诞生出爱兰希尔帝国这样强大得变态的文明呢?  

既然判断出敌人几乎不可能摧毁行星,那么爱兰希尔帝国在行星表面上投入兵力的决策,就不再畏首畏尾了。  

经瓦格隆的批准,爱兰希尔先后向希格斯3号、希格斯4号、希格斯11号投入了数千万的作战部队。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内,麦迪亚斯就拿到了200枚核弹,300万地面作战部队,2500辆电磁坦克,4000多辆装甲车,1万3000门各型火炮!  

有了这些部队的增援,麦迪亚斯才能够如此从容的布置反击,然后取得了局部战场的胜利。  

同样的,阿尔弗雷德将军这边,也得到了400万地面部队的增援,这也是他能够拿出几十万大军,在局部发起钳形攻势的底气。  

而在希格斯11号上,也是因为大概率敌军不会狗急跳墙,克里斯在批准了艾伯特的申请,让他独自去增援魔族部队,算是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结果就是,空降龙皇的作战行动成功无比,爱兰希尔帝国反败为胜,在希格斯11号上也打出了一个相对让人满意的战役结果。  

在天空之上,爱兰希尔帝国的空军部队因为数量上有了突破,也开始渐渐掌握了战场制空权。  

那些已经彻底过时的F16和F15战斗机因为损失渐渐淘汰,几乎可以说是所剩无几了。  

后方剩余的那些同型号的战斗机,甚至还包括F14和大量的B52轰炸机,TU22M轰炸机等等,都不再送往前线。  

与此同时,前线部队已经全面换装J30战斗机,Z30直升机,H30轰炸机。  

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让看守者部队吃到了苦头,也减少了爱兰希尔帝国空军部队的损失。  

此消彼长,爱兰希尔帝国部队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感觉,虽然在整体上依旧处于守势,但是在局部地区,经常能够取得辉煌的胜利。  

爱兰希瑞斯,帝国总参谋部的会议室内,一名参谋军官言辞激烈的强调道:“希格斯7号的惨剧不能重演,我们应该在二线星球也部署足够数量的部队。”  

“至少,也应该让这些星球有一定的自保能力,不然,看守者部队一旦渗透成功…希格斯7号的惨剧就会重演…”另一个参谋跟着建议道。  

不过,听到了他的建议之后,他身边的一个参谋冷笑了一声:“每个星球部署多少部队,算是可以自保?”  

一个年轻的将领还真的算出了一个大概的数据,只不过他自己都知道这个数据有点儿扯淡,所以声音很小的说道:“至少要有100万的部队吧?建立一个可以容纳星球上所有移民的要塞…”  

“你在开玩笑吗?你知道我们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能完成这个计划吗?”不过,他声音再小也被人听到了,那个刚刚在冷笑的将领立即反问道:“啊?你知道吗?”  

“别的不说,你知道我们在希格斯大区部署了多少个货运中转站吗?为了支持数亿大军,还有十几个宇宙舰队作战,后勤部门差不多已经全负荷运转了。”一个老将军满脸苦涩,沮丧的开口说道。  

另一个知道后勤压力的参谋将领摇了摇头,给出了一个谁都不太愿意听到的答案:“基本上,在未来的两个月时间里,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再增加一个计划外的货运节点了…所有的后勤部队都有工作,增派人手也需要时间,他们已经尽力了。”  

“所以说,别说我们增加货运吞吐,把更多的资源送到希格斯大区了,就是我们想要尽快把希格斯大区的平民撤出来,送到其他大区去,也做不到。”这个将军一边说,一边看向了主持会议的顶头上司罗凯。  

“飞船要送走伤员,向后方转运书信和个人物品,当然,还有送走遗体的…这些已经基本上挤占了大半的返航飞船。”另一边,一个将领正在小声的解释这种情况:“不是飞船不够,是星球表面到宇宙轨道之间的运力不够,我们投送物资可以用再入舱,可能返回的穿梭机数量就少了。”  

“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把散落在各个二线星球上的平民集中起来送到运输中继空间站,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他一边说,一边调出了相关的数据,递到了罗凯的面前:“因此,虽然每天我们都有数以万计的货运飞船空着船舱从希格斯大区返航,可我们依旧无法把平民送出危险区域。”  

“一切就只能等待,维持现状…这才是,我们参谋部最郁闷的地方。我们有数不清的计划,可却缺乏完成这些计划的…实力。先生们,自从爱兰希尔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