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1章,当场贬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我们只是地方的官员,又不是大明的天子,对未来有什么看法,又有什么规划,这不是搞死人嘛。”  

下面坐着的众多封疆大吏一个个都忍不住在心里面骂起刘晋来,以前当官多舒服,喝喝茶,看看报纸,顶了天再审审案子。  

现在好了,税收要抓,人口要抓,还要修桥铺路,连治安,未来的事情都要抓,这还是人过的日子吗?  

“陛下,臣也以为应当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扫黑除恶行动,目前京城和天津两地,治安极差,帮派横行,同时在全国各地修建的水泥公路上面还经常出现拦路抢劫的现象。”  

李东阳也是站出来说道。  

“陛下,不仅仅是我大明本土,在大明海外也都出现了很多极其凶恶之徒,在黄金洲甚至于出现了专门抢劫金矿的马匪,在南洋,也出现了新型的海盗,这些海盗并不是南洋各国的人,而是我大明人,他们往往手段极其的残忍,每每出手,必将船上所有人都给杀害,谋财害命,无恶不作。”  

张明正想了想也是硬着头皮回道,刘晋问的问题实在是太难回答了,想尽了脑袋,也只能够这样去回道了。  

“嗯!”  

弘治皇帝以及刘健、李东阳等人一听,则是纷纷点头。  

北直隶这边的工厂、作坊、商行众多,有着非常巨大的优势,继续发展资本主义产业,显然是很合适的,同时他又看到交通的重要性。  

至于刘晋,则是微微点头,相比起后世的官员来说,这个张明正显然是不合格的,但对于这个时代的官员来说,他还是相当不错了。  

“陛下,臣已经问完了,综合各个方面来看,北直隶布政使虽然在治安方面做的还不够,但总体来说也还是很不错了。”  

刘晋起身对着龙阶之上的弘治皇帝说道。  

“嗯,确实是还不错,给个上等评价吧!”  

弘治皇帝也是点点头说道。  

“是!”  

刘晋连忙回道。  

在官员的考成制度当中,刘晋对考核的官员分别设定了上上,上,中,中下,下,下下总共六个等级的评级。  

中等评级算是面前合格,中下评级则是需要进行批评,至于下等评级,则是需要降职、降级处罚,下下等级的评价直接归家种番薯去。  

上级评价则是有政绩加分,累计两次三次上级评价则是可以升官,至于上上等级的评价,就可以直接官升一级。  

所以弘治皇帝这边给张明正上级的评价也算是很不错的评级了。  

“谢陛下隆恩!”  

张明正一听,顿时就大喜过望的谢恩。  

“南直隶布政使叶贤述职!”  

张明正满脸欢喜的走了下去,萧敬这边又扯开了嗓子喊了起来。  

很快就有一名官员来到龙阶之下,一番行礼之后也是开始缓缓的述职起来。  

“承蒙陛下恩典和信任,臣有幸主政一方…”  

“弘治十五年,南直隶实现税收一千五百万两白银,比起弘治十四年增长、增长一百万两白银…”  

叶贤很显然是没有什么准备,学着张明正说起来,但仅仅只是说道税收这一块,叶贤就忍不住开始结巴起来,因为南直隶弘治十五年的税收比起十四年来仅仅只是增长了一百万两银子,这增长的数额和增速都低的吓人。  

如果是其它的省份,比如云贵之类的,多少还是说得过去,可是南直隶一直以来都是大明的重要省份,是大明的核心之地,地处江南,一向也是大明经济和税赋的中心。  

然而北直隶这边一年增长了一千万两税银,南直隶却是只增长了不到一百万两白银,这很显然就说不过去了,里面也是必然有问题。  

“为什么南直隶今年的税银只增长了一百万两?”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弘治皇帝就忍不住问道。  

“臣也不知,税收这一块,田税是由地方官府征收,商税则是由直属户部的税务衙门征收,数据也是来自南直隶的税务衙门。”  

叶贤想了想说道。  

“佀钟,怎么回事?”  

弘治皇帝将目光看向户部尚书佀钟,税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前的时候弘治皇帝还会被文官忽悠,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刘晋多次强调了税收的重要性,自己也是体会到了有钱好办事的感觉,弘治皇帝对税收这一块是无比重视的。  

“陛下,臣对南直隶的税收情况也是有所了解,南直隶的征税算是大明各地征税最难的地方,税务衙门征税遇到重重困难,不仅仅地方士绅、商人阻碍征税,连地方官府衙门也不愿意配合朝廷征税。”  

佀钟站起来非常认真的说道,在这件事情上,佀钟以前也是和叶贤沟通过的,但是叶贤根本就不鸟佀钟,只是非常随意的敷衍。  

说到底南直隶这个地方比较特殊,这里地处江南,而江南人在官场之中的势力非常的庞大,盘根错节,江南籍的官员占了大明的半边天。  

而江南地区一贯都有抗拒交税的传统。  

以前朝廷要开征商税,江南地区的官员几乎都是一致的反对,谁提出征税就搞死谁,甚至于连皇帝都别想开征商税。  

后来尽管刘晋主导税务改革,又有弘治皇帝的大力支持,再加上江南籍官员遭到了重创,这才得以税务改革成功,开征到商税。  

但是在江南这边,商税的征收依然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情,尽管税务衙门的税务捕快也不是吃素的,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