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深得帝心(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搬进来,弘治皇帝立即就喜欢上了这里,特别是这冬天,他更是喜欢上了这乾清宫。  

新的乾清宫是刘晋一手设计的,采用钢筋混凝土来建造,大量的运用了玻璃和瓷砖来装饰,让整个宫显得金碧辉煌。  

当然除了非常大气,非常的奢华之外,这个宫在诸多方面也是充满了人化的设计。  

除了历史上一次次的武将篡位夺权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儒家这理论让皇帝很喜欢,像什么儒家三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其中最有名的。  

皇帝就很喜欢这种了,自然也就对文官更加的放心了。  

但是事实上文官真的比武将更靠得住?  

以前的时候,弘治皇帝也只舍得建一个暖阁,在暖阁里面就比较暖和,用来办公和大臣们议事。  

但是暖阁毕竟很小,冬天的时候采光也不好,大白天都需要点蜡烛,其它的地方都很冷。  

现在就不一样了,整个新的乾清宫都采用了地暖、暖气的设计,用煤烧水,然后通过铺设的管道将暖气运转到整个乾清宫的每一个地方。  

所以整个乾清宫都很暖和。  

同时很多地方都采用全玻璃的设计,采光非常好,特别是越往上层,采光就越好,一边享受着暖气,一边看着窗外寒风呼啸,雪花飘飘,这绝对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  

另外整个乾清宫大大小小的房间、会议室等等全部都铺上了地毯,处其中的时候就非常的舒服,又非常的干净。  

另外刘晋还设计了健房、游泳池、娱乐室等等专门用来给弘治皇帝休闲散心玩耍之类的。  

弘治皇帝一搬进来,立即就喜欢上了这里,连皇后的坤宁宫都不去了,直接将皇后叫过来,一起住了进去,过起了没羞没躁的幸福生活。  

乾清宫勤政厅,这勤政厅其实就是弘治皇帝的书房,位置处于乾清宫的第二层,房间非常大,布置的相当的奢华,各种各样的历朝历代的名家字画之类的非常普通,随便拿出去的一件都是国宝级东西。  

勤政厅坐北朝南,朝南的方向是一个巨大的落地窗户,弘治皇帝办公累的时候就可以来到窗户边这里远眺京城,风景绝对是最顶级的。  

此时,勤政厅当中,弘治皇帝正召集刘健、李东阳、张懋三人商讨改军制的事,三个大臣,三个人都写了一份详细的改制方案奏疏上来,弘治皇帝仔细的看着。  

刘健和李东阳的改制方案并没有什么太过特殊的,只是参照历朝历代的军制,在围绕大明现有的军制上面进行一些小修小改,当然核心的一点还是都提到了,那就是从此以后大明军队直接归属皇帝控制和指挥,削弱兵部的权力。  

弘治皇帝微微有些失望的放下了刘健和李东阳的奏疏,对于这两个阁老,他还是很寄予厚望的,希望他们能够拿出一些真正有用的方案出来。  

然而结果却是失望了,两个人提出的方案并不能让弘治皇帝满意。  

最后拿起张懋的奏疏看了起来。  

张懋的方案就是按照刘晋所说的,再加上一些他自己的想法进行补充写出来的。  

弘治皇帝看到第一条,废除军户制度,整个人立即就被深深的吸引进去,接着非常认真的看起来。  

“实行义务兵役制度?”  

当看到义务兵役制度的时候,弘治皇帝眼睛微微一亮。  

“不错,相当不错”  

很快,当他看到建立军校制度,培养军队将领忠君国的思想时,顿时就忍不住拍案叫好。  

弘治皇帝的举动也是立即引起了刘健和李东阳的注意,两人顿时就好奇起来,这张懋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改制方案,竟然如此深得弘治皇帝的喜欢?  

“刘健,李东阳,你们也看看”  

弘治皇帝将张懋的奏疏交给刘健、李东阳,让他们也看看。  

刘健和李东阳两人先后仔细的看完,看完之后两个人也是忍不住张大了嘴巴,彼此互相对视一眼,接着再看向张懋。  

眼神之中有种士别三当刮目相待的感觉。  

他们从来都没有觉得这个张懋有多牛,但是这一刻,他们觉得张懋真心是牛叉,竟然能够提出这样的改制方案出来,简直不可思议。  

至于张懋则是面带笑容,看向刘健和李东阳的时候,微微瞪眼,意思很明显,看什么看,难道我老张就不能牛叉一下?  

“此法真是神来之笔,实在是让人惊叹!”  

刘健忍不住如此感叹一声。  

“佩服,实在是让人佩服,能够想出次方案者,乃神人也。”  

李东阳一向都自认为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但是这一刻,也是不得不表示佩服。  

张懋的奏疏言辞犀利的之处了大明军户制度存在的问题,也说明了不得不废除军户制度的原因。  

同时这提出来的方案又非常切合实际,更重要的是这建立军校,给将领灌输忠君国思想简直就是揣摩透彻了帝王的心啊。  

“嘿嘿”  

听到两人的赞扬,张懋也是忍不住咧着个大嘴巴笑道。  

“你们觉得这个改制方案如何啊?”  

见两人看完,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弘治皇帝笑了笑也是问道。  

说实话,他对这个改制方案那是相当满意,这正是他所想要的,大明需要一支强军,现有的军户制度已经烂透了。  

太子朱厚照出去考察回来,也是详细的和弘治皇帝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想,再结合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