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4章 父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此时却是十六日卯时,闻听帝出,太子失势,汉军又自承天门角楼缘城而上,防守承天门的南府军遂打开城门迎降。  

各人面如土色,忽有捉拿太子党圣旨传来,各官正在惶恐间,汉军各马兵已驰马驱逐,以铁链串锁,驱赶众官如羊豕。  

辰时初刻,兵马充塞巷陌,各色号衣,各种口音都有,皆以搜捕叛逆为名,满街遍提士大夫。  

一夜之间,几万人马涌入城内,加之对太子党进行大清洗,京城不乱是不可能的。  

与外城一样,内城各处人声鼎沸,很快也四下火起,不乏有鸡鸣狗盗之辈混入其中。  

承天门上,汉王朱和墿看着混乱的京城,默然无语。  

不多时,京师大街小巷贴出汉王安民告示,严明扰民之禁,当时就有三个小兵因抢掠金银铺被枪毙,又有数名浑水摸鱼的混混被活剐。  

青皮血淋淋的尸体被挂在高杆上,吓得各人魂飞魄散,不敢再造次。  

此时正值上朝,在京大小官员看着安民告示及巡逻的汉军士兵,皆叹汉王有皇者之姿!  

太子倒台已是必然,汉王承继大统,也算应天而为这是大多是官员的心声。  

洪武大街,秦王朱和坤一马当先,率领铁骑策马飞驰,穿过正中的城门。  

不多时,汉王朱和墿也放下手中之事,仅带部分王府护卫赶往奉天殿,准备今日大朝。  

太子起事时,曾命人传召在京王公大臣们,准时上朝到御门听旨,不来的通通锁拿!  

这下好了,事没起成,大臣们倒是来了。  

皇帝现身午门稳定局势的消息,大家都听说了。  

如果没有意外,今日大朝皇帝会亲自主持,将原本想当“主持人”的太子给法办了!  

可当诸王和内阁要员、并各寺寺卿等朝中要员俱在殿中,商量着废黜太子之位及如何清算太子党时,却迟迟等不来皇帝。  

事情都商量着差不多了,大臣们甚至都聊到了要不要留下太子朱和陛的性命,可至关重要的皇帝却一直没有现身。  

乾清宫东暖阁内,朱慈烺坐在龙椅之上,太子朱和陛跪在地上。  

朱慈烺轻轻揉着太阳穴,仿佛气力不足,目光扫过太子那憔悴的面容,他便气不打一处来。  

“不知好歹的东西,你以为这天子之位是这样好坐的?”  

朱慈烺大骂道:“朕这辈子不惧恶名,不畏人言,敢于革新,征讨四方,就是为了给你除去种种障碍,给后世子孙们承一个太平之世!你倒好,造老子的反?”  

朱和陛低垂着头,他不敢去看父亲的眼神。  

他总不能当面说,我是以为你驾崩了才着急上位的朱慈烺走下龙椅,俯下身拍了拍太子的脸:“都三十岁的人了,你逼个宫起码专业一点,这小打小闹的搞什么呢?啊?”  

“朕早就说过,你要是真有本事,朕这龙椅让给你又如何?”  

“可你火候不够还硬来?现在怎么办?废了你太子之位?”  

刹那间,太子感受到了强烈的父爱,一时间竟无语凝噎。  

今日的情况,其实朱慈烺早有预料。  

当年他当太子时,就干过逼宫之事,俗话说天道有轮回,报应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的皇位,其子汉王朱高煦也发动叛乱欲夺侄子朱瞻基的皇位。  

再往上追溯,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位,他的儿子李承乾,已经身为太子了,也学着他发动政变提前上位。  

有其父必有其子,纵观历史,老子玩逼宫,儿子必然也不安分。  

朱慈烺早就料到太子会有今天,太子党能一路成功并打到紫禁城,不乏有他刻意为之只要失败了,下面的传承也就断了,坏习惯不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看着太子,朱慈烺语重心长地说:“十年前,你犯错朕原谅了你,只是收了你的太子印玺,趁机还让你去印度历练了几年。”  

“可直到现在,你还不知这江山之柄该如何执掌!”  

“是儿臣辜负了父皇的苦心”太子凄然泪下,情真意切。  

“哎!”  

朱慈烺长叹了一口气:“朝臣们都到了奉天殿,这次的事情不能简单算了。”  

“父皇!”  

只此一声,太子泪水便潸然而下:“父皇,您废掉儿臣的太子之位吧,求您千万不要迁怒东宫的那些属官们!”  

朱和陛清楚,按照老爹的脾气,他的那些手下有一个算一个,将会一个不留全部诛杀!  

虽然皇帝许诺“士卒免死”,可没说将官免死啊,那只是安抚军队,为了控制局面,小兵们确实也没必要严惩。  

据太子的了解,按照他父皇的脾气,参与叛乱的南府军,营官以上的将官基本都会被诛杀!  

如果皇帝心情好,可能只会诛杀团总以上将官这些将官都是军校毕业,有分辨和决定自己行为的能力,跟着叛乱服从军令是其一,重要的是利欲熏心,想飞黄腾达。  

可那些将官,大多是勋贵之后,秦国公家、忠武公家、延平公家等几十个勋贵家族皆有嫡出子弟参与,真要全杀了势必会引起皇家与勋贵的嫌隙,动摇朝廷根本!  

“父皇,儿臣犯上,死不足惜,只求父皇能放他们一条生路,哪怕是废为庶人也行!”  

“哦?我朱家出了个大圣人?”  

朱慈烺大骂道:“迂腐之辈!想那唐太宗、唐玄宗,每遇皇子诸王谋反绝不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