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7章 讨逆(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中!  

如果先前他认为这些刺杀行为是东国余孽的报复,到了现在,吴应熊猛然意识到了什么。  

旋即,他沉着脸道:“摆驾进宫!”  

皇宫内,大清早的,新篡位的昭武皇帝吴三桂已经起床洗漱完毕,并且练了一套拳脚,舒活了筋骨,吐纳了气息,精神焕地移驾御书房。  

自古靠篡位上位的,都十分珍惜时光,勤勤勉勉,吴三桂更是不例外。  

称帝这两个月,他每天都是这样早睡早起,生活极其有规律。  

早起锻炼完身体后,吴三桂就会来到御书房,一边吃早饭一边忙起了政务,比二十一世纪小年轻早上边吃饭边刷手机还要认真。  

这时候,门口小心地禀报:“启禀皇上,兵部尚书吴国贵大人求见。”  

吴三桂有些意外,看了一下来回摆动的西洋钟,还没到早朝时间,也没召见他,兵部尚书怎么就跑到宫里求见了?  

“宣进来吧。”  

吴国贵踉踉跄跄地进来了,目光呆滞,直勾勾地盯着吴三桂,面如死灰。  

突然,他放生悲恸道:“皇上…远东军打过来了!”  

吴三桂眯着眼睛,上下打量着吴国贵,似乎还想伸手去摸摸他的额头,看有没有烧。  

远东军打过来了?怎么可能!  

就远东军那几万人马,能与我整合起来的几十万大周人马对抗?  

而且还有南境的靖南王左绪十万大军挡着,大周已经恩威并施,许诺给左家保留亲王爵位,相信左绪那小子会识相,不敢与大周作对!  

再者,远东军的驻地距离大周王都的核心地带足有六千余里,他们每天跑死了,行军百里,也要两个多月。  

几千里的后勤补给,他们怎么打?姓徐的小子敢打吗?  

还没等吴三桂开口质疑,外面又通报,太子吴应熊求见。  

吴应熊一进书房,也是面如死灰,连声请求父皇饶恕失察之罪…  

吴三桂听了二人一番痛苦流涕,又宣了几个搞情报的询问情况,这才当真了,立时脸色难看,咬牙切齿道:“是我低估那小子了!”  

这时候,新任外交大臣也连滚带爬地冲进来了,跟前两位大爷一样,一来就叩头请罪,双手还颤抖着捧上几纸英文版的条约…  

“皇上,英国人和法国人进犯您的潜邸封地,扬言要我大周割地赔款,以保双方和平共处”  

后方老家被偷,吴三桂气得脸色煞白,慢慢变得通红,目光中快要喷出火来。  

他低着头,盯着手里的英文版条约,突然将之撕的粉碎,狠狠地摔在外交大臣脸上,随即撩起腿来,把面前跪着的三个家伙挨个踹翻。  

包括太子吴应熊在内的几个臣子被踹的一声不敢吭,倒了赶紧爬起来,规规矩矩跪好等踹吴三桂咬着牙吼道:“不知死活的白夷,敢趁火打劫!那个负责与白夷谈判的金玄呢?怎么不见他人?”  

外交大臣浑身吓得像筛糠一样,爬起来低声回道:“皇上,金玄跑了,听说是投法兰西人那边去了”  

“废物!”  

吴三桂又踹了两轮,这才稍微消了一点怒火,慢慢地坐下,好半天没说出一句话。  

最后,他脸色阴沉地道:“传令各部,整军备战,朕要南下亲征,一战而定神洲!”  

“父皇英明!”  

吴应熊第一时间表态。  

顿时,下面一片争先恐后的附和:“皇上英明,定能一战而定神洲!”  

当天上午,大周王朝紧急调动了二十万大军,吴三桂亲任最高统帅,亲征南下。  

北美大陆的地形以平原为主,但西部的地形明显以高大的山地、高原为主,高度大、宽度广,包括了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约占了后世美国本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东部为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宽度和高度均不大,中部为宽广的平原,从五大湖一直延伸到墨西哥湾,约占美国本土面积的一半。  

也就是说,远东军进军的路线,基本以山地为主,只能靠步兵向前推进,火炮、粮草等以海运为主。  

饶是如此,北征命令下达的第一个月,远东军陆路各部队还是以每天平均四十里路的速度推进。  

推进最远的师,他们的先头部队已经深入到了大周境内,开始干活了。  

其实吴三桂篡国后,大周王朝对各地的接收还未完全结束,特别是靠近远东的南境,更是连像样的军队都没有。  

真正的周军精锐都在东都城附近那一片好地方扎堆,等吴三桂分块好地呢!  

截止天武三十一年二月下旬,远东军左路大军已经拿下了四十多个小镇,二百多个自然村和居民点。  

他们的任务就是推进,推进,再推进!  

沿途多山,地形复杂,对特殊条件下战役战术的要求较高,但徐明武就是想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大展身手,给敌人创造惊喜!  

十七世纪的“闪电战”了解一下!  

在这片广袤的美洲大陆上,精彩的战争史基本为零,远东军的出现,就是创造这部精彩的战争史的!  

他们要让后世子孙,从历史课本上,了解这段英雄的历史!  

左路的海上大军则不一样,远东舰队凭借着众多战船,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完全能够长驱直入。  

他们是战争的主攻,担任着抄吴三桂老巢的重任,同样负责调运军队。  

因为吴三桂的王城建立在东国的东都城上,靠近海港只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