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皇帝亲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青木放屁在焦躁中等待了二十多天,夏完淳案终于受审了!  

审案的地点在应天府府衙,此次是公开会审,允许百姓围观。  

上海夏完淳,这个名号,近期已成了最热的话题,不少人处于好奇,还有的关心大明国威,朝廷究竟会如何处置不知好歹的倭国人。  

大明百姓对倭国的态度,是打心底的讨厌,不弱于后世。  

这种厌恶不仅仅是嘉靖朝时倭寇侵扰东南沿海之事,往前追溯可达大明开国的洪武朝。  

大明立国第一年,小日本的倭寇就大举进攻蓬州,导致大明沿海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倭人的理由是,为了报复元朝两次讨伐日本,然而实际上,却是为了抢掠财富。  

明太祖朱元璋派遣使者日本,告诉日本人老子已经灭掉元朝了,你们别惹事,老实向大明朝贡!  

然而,大明使团却在中途被倭寇杀掉了!  

如此猖狂,让朱元璋震怒,于是老朱又派出杨载为首的使团第二次前往日本,并下达了诏书,内容大概是管好你们的子民,日本的统治者立即前来大明朝贡!  

这次的情况依旧很不妙,日本的怀良亲王看了大明诏书,很是不屑,二话不说杀掉了大明使团中的五个人,还将使臣杨载囚禁三个月放回大明。  

老朱很愤怒,然而因为当时大明还要消灭北元残敌,无暇出兵日本,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大明平定北元后,倭寇依旧犯边,朱元璋第三次修书日本,警告他们,华夏派舰队去日本只要五天,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  

面对老朱的警告,日本怀良亲王死猪不怕开水烫,给老朱回了封信,内容充满了对大明的不屑,还主动约架老朱,地点都挑好了,就在大明的贺兰山!  

原话:“相聚于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  

老朱什么脾气?彻底被激怒,下旨东部沿海大修海船,准备征讨日本,让小日本的姓氏变成赵钱孙李!  

然而,满朝文臣武将都站出来反对,言说你被狗咬了还能咬回去?日本国一个鸟不拉屎的破岛,四六不懂,劳师动众的打下来做什么?  

更何况当年蒙元攻打日本,搞的损兵折将的,大明国朝初立,还有蒙古人要收拾敲打,还是别去冒险了!  

最后在一片反对声中,老朱只能把征讨日本的念头给打消了。  

老朱憋屈,大明的臣民也憋屈,每每说到这件事,人人都是打心底的生气。  

虽然后来的永乐朝,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出使日本,威慑住了日本人,日本向大明称臣纳贡,但后来一直不老实。  

嘉靖朝的倭寇之乱,戚继光抗倭;万历朝的朝鲜之战,明军援朝抗日。  

大明一朝,除蒙古人和女真人外,日本国是最能折腾的,也是大明百姓最鄙视的。  

今天的夏完淳案,现场就来了不少倭人,为首的是日川岗阪的弟弟,日川木阪。  

此时日本国正在海禁期间,能出国经商的,都是大名等有实力的贵族之家,日川家就是下馆藩的大名,被爆头的日川岗阪,乃是下馆藩大名的族兄。  

日川木阪此行,目的很简单,弄死那个叫夏完淳的,替兄长报仇!  

应天府官衙外的广场,摆着一个简单的公堂,中间放置着一张宽大的公案,上首坐着两个人,分别是刑部尚书冯英,还有军法部尚书顾威。  

二人下首各有几名随堂的官员,负责充当顾问和翻阅律法。  

公堂周围是三班应天府衙役,再往外则是前来听审的百姓们,密密麻麻的站了一大圈。  

几个身穿吴服的人大摇大摆的走入了公堂内,为首的正是日本国外使青木放屁。  

青木一本正经的施礼:“正山伯,冯大人,我国海商之案,作为派驻在大明的外使,我们应该有权利当堂听审吧?”  

“请自便!”  

冯英淡淡的说道,接着一拍惊堂木,喝道:“升堂审案!”  

“皇帝陛下驾到!”  

一声高喝,猛然传出。  

百姓们循声望去,只见皇帝的銮驾远远的出现。  

这次朱慈烺没摆谱,不像以往出巡身边带个万八千的一大票人,就跟出去砸场子似的。  

在京城中,实在没那必要,只带百十号人撑撑场面就行了。  

两位主审尚书连忙带着三班衙役清出一条道,恭迎圣驾。  

下了銮驾,朱慈烺身穿一件蓝色四合如意云纹龙袍,腰悬玉带,鲜亮的颜色非常引人注目,让他看起来像是这条街最靓的仔。  

朱慈烺面色严肃,身体笔直挺拔,恍如青松竖立,透着一股英武之气,给人一种坚韧刚毅的感觉。  

他身后跟着的一干御林军将领,皆是身着飞鱼服,神情严肃,一个个精神抖擞。  

“臣刑部尚书冯英、军法部尚书顾威,恭请圣安!”  

随着一群官员和衙役行礼,百姓们也跟着行礼,有的则是激动的打量着这位传奇皇帝,看看他是否有三头六臂,脚下生云。  

“朕安!”  

面对周围作揖的百姓,朱慈烺微微一笑,顿时画风一变,让人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皇帝驾临,难得一见,应天府的衙役们个个战战兢兢,唯恐失了礼仪,个个站得笔直。  

日本使者青木放屁本想单独上来打招呼,露个脸,却被徐盛挡了回去。  

青木心中焦急,大明的皇帝都来了,可见明国对这个案件的重视,然而这并不是好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