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6章真假轻重(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些是什么?曹军斥候瞪圆了眼,这骠骑水军,连攻城器械的木料都随船带着么?!这…这是疯了么?!  

攻城,当然需要攻城器械,也就需要大量的木料。攻城器械太小了,威力有限,大了,携带又不方便,所以通常都是临时制作,撤退的时候就毁掉,不会有人带着这些攻城器械行军。  

攻城之前,都要花上几天时间来打造这些器械,否则,根谈不上攻城。用最简单的云梯附城,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才会采用。  

一般来说,这些攻城器械所需的木料,都是临战的时候,再派人去砍伐采集的,这样就不用在运输上消耗太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节省运输的时间,但是这是陆地上的惯例!  

水面上的运输,比起陆地用畜力人力,要更加的便捷!  

只需要有足够的空间,船只就可以运输任何东西!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曹军探查到了川蜀水军进兵,还以为他们还有一点时间,毕竟不管怎么说,江陵城都是建造在陆地上的,川蜀水军不可能直接开着船冲进江陵城内,可是当现在曹军斥候见到了在大江之中的川蜀水军船队,尤其是在船队之中那些运输的木料和器械的时候,才意识到江陵危险了!  

有这些木料和器械,川蜀军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修建陆地上的营地,也可以迅速的展开对于江陵城的进攻!  

快!曹军斥候急急从山顶上往下跑,快去回禀将军!  

曹军斥候显然是有些慌乱,所以动静有些大,被在楼船上眺望的川蜀军兵卒发现了,旋即上报给了徐晃。  

徐晃闻讯,到了楼船前甲板上,举起了望远镜看着远山之处。  

望远镜的镜片虽然已经是尽可能的打磨光滑,但是毕竟和后世那种工业化产品有些差距,导致成像就像是蒙上了一层的薄纱,并且还伴随着有点扭曲,看久了头会晕。  

可即便是如此,望远镜依旧是当下将领不可多得的宝贝。徐晃每一次使用都会很小心,用过之后都会很小心的收好…  

嗯,怎么有些怪怪的?  

即便是发现了曹军斥候的动静,徐晃也没派人去岸边山头追杀曹军的小队,那样做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船队不管是要启航还是要停泊,都需要大量的时间,而派遣一个斗舰去清剿追杀曹军小队也是得不偿失。  

得失,或许就是徐晃在这一段时间指挥水军作战的心得体会了。  

和陆地作战的少许,大概,数百,近千等等含糊概念不同,在水面上作战,必须精确到了个位数!  

楼船三艘,就是三艘,不可能用少许来替代,少一艘都会使得战斗力发生极大的变化,所以每一场水面上的战斗,都必须精确到了每一艘的控制,指挥,调配,而不能像是在陆地上作战,以控制指挥较大的阵列和队形为主,大概就行了。  

精细化的指挥,也带来了更为细致的分工。  

以前徐晃是不太管后援物资的,他觉得自己只需要做好前线作战就可以了,后营物资交给文官小吏去安排,一般情况下他懒得过问。但是经过了水面作战之后,他便是学会了必须要打有物资储备的仗。  

或者说,尽可能的去打有储备的战斗。  

这个储备,或许是储备的船只,也许是储备的兵卒,也或许是储备的修补木料,备用器械等等。反正只有充裕的后续储备,在作战的时候才能将战斗力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这一点,其实是徐晃从诸葛亮的身上学来的…  

如果不是诸葛亮在出征之前,就要求在后方的黄权组织氐人賨人等等在巴山之中砍伐运输储备木料,那么徐晃等人就必须眼巴巴的等着后方慢悠悠的砍木头送木头,然后徐晃等人还要再等木头送到了才能修理船只。  

如果没有诸葛亮提前安排,川蜀水军再度进军的速度,绝对要慢很多!  

所以,所谓的战必备,不仅仅是备着出战的这一波,还必须考虑出战后的后续准备。一个良好的军事统帅,也不仅仅只关注战场的一线。  

诸葛亮也得到了发现曹军斥候的消息,从楼船的尾部到了前甲板。曹军斥候出现的时候,诸葛亮正在楼船后部,带着几名工匠,测量绘制长江水文情况。  

对于诸葛亮这样的人来说,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学习成长。  

就像是寻常人坐船跟随大军而进,有的人可能会选择在船舱内睡觉,但是诸葛亮却会选择带着工匠将沿途的地理环境,水文变化都测绘下来,甚至还用勾股定理去测量水深,利用日晷来确定地理方位…  

这些资料,诸葛亮不确定什么时候能用上,但是他绝对不愿意想要用的时候却找不到。  

从川蜀到江陵,最难的问题,并不是这些资料的短缺,而是漫长的补给线。  

如此长距离的,大规模的,调集兵卒粮草,一旦出现什么问题,无疑就带来极大的风险。  

徐晃见到了诸葛亮,便是指着曹军斥候出现的地点,告诉诸葛亮从这里开始,就进入了曹军的警戒范围…  

诸葛亮点了点头,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地图,并且在地图上做了标识。  

徐晃诸葛亮他们现在只是沿着水路而进,并没有陆地上的部队,也就是说,在陆路方面,从秭归开始,到江陵这一段路,几乎就是放空状态。所以,曹军所有出现的范围之内,都是属于危险区域,如果选择扎营,最好选择靠近南岸。  

徐晃看着诸葛亮做好了记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