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0章想错了(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初春的夜,依旧很是昏暗。  

黑暗可以掩藏一切的苟且,让阴谋得以延伸,扩展,蔓延。  

远远的,一条火把组成的长龙,从许县郊外的黑暗当中出现,然后朝着许县而来。  

这些人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抑或是什么时候集结的,谁都不清楚,就像是突然从地下冒出来一样…  

但是如果真的有一双透视的神眼,大体上就能看到这些人的脚印,是从许县郊外的竹林当中连绵而出。  

当年斐潜在长安建造了青龙寺的时候,许县这里也想要压一压长安的风头,于是特意挑选了一处风雅之地,也就是郊外的竹林。  

毕竟,竹子在大多数时候,都代表了文人的风骨,气节。  

然后某些时候就会忽略了竹子虽然有骨节,但是中间是空的…  

或许起初划定了竹林作为士族子弟,学生学子的议论聚会之地,是善意的举措,但是在山东的氛围之下,就算是再善意的律法也会很快的被找出各种漏洞来。  

更何况当时还有好些天天欲求不满的大儒,比如许攸。  

于是这竹林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批判曹操力量的聚集地。  

后来竹林之中,就发生了流血的惨案。  

这所谓的要和长安青龙寺媲美的竹林,也就瞬间衰败下去…  

血流了之后,有一些人会忘记,也有一些人会铭记。  

出现在黑暗之中的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年轻的学子。  

或许是年轻人的热血,总是会比年龄大的那些人更多些,也或许是年轻人还没有感受到家庭的压力,比较习惯自我个人的展示,也或许是这些学子受到了经义的影响,真的就觉得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要他们关心,也或许只是作为学子,他们更渴望看见光明…  

反正大多数风暴汹涌而起的时候,总是免不了这些人的身影出没。  

在竹林的聚会当中,吃喝酒肉之余,面红耳赤之下,便是免不了会有对于政治的理解,对于朝堂的感受,对于整个天下的指点,然后不知道怎么了,就忽然有人高呼起来,要为大汉尽忠,要为天下尽力,不能让许县就如此沉沦,不能让山东就如此衰败!  

这些人一些人是喝了酒,脑袋混沌着,旁人喊些什么,下意识的跟着喊,但是也有一些人没喝酒,却试图让事情显得更加的混沌。  

随着这些人渐渐的汇集,向许县而行,在许县郊外的一些小村庄寨子都被惊动了,鸡鸣狗吠之声,夹杂在队列里时不时响起的叫喊里面,显得格外的混乱。  

一些村民庄丁,趴在窗缝墙头,偷偷往外看。  

这是要干什么?  

不知道啊…  

他们在喊什么?  

不知道啊…  

等着队列过去了,那些村民庄丁也没搞清楚这一队人,到底是在喊着一些什么。  

只不过,有些年纪大的,便是忧心忡忡,招呼着家人别再看热闹了,而是悄悄的收拾家当,准备随时可以逃离…  

这种队列,黄巾的时候有过一阵,然后就是死一批人。  

后来董卓那时候又是一阵,之后又是死了一批人。  

现在,又来了…  

老百姓想要安稳一点的生活,为什么就这么难?  

这支队伍出现得莫名其妙,不知道从何而生,也不知道许县周边的哨卡和兵寨都是干什么的,竟然一点消息都没有传递到许县之中,直至这队伍到了许县城门之外后,才有人发现了,急急敲响了示警的铜锣。  

夜间许县也是有宵禁的,城门吊桥都关闭扯起,所以在许县城墙上驻守的兵卒倒也不是太害怕,甚至有不少人趴在城垛口处,伸出脑袋张望。  

大商队?  

不像。  

那么是贼匪?  

也不太可能。  

没拿刀枪啊…  

这是将刀枪藏起来了?  

还是还有其他的部队在远处黑暗之中觊觎着许县?  

谁也不清楚。  

等到了这队伍距离许县城墙近了,在城墙上的守军才听清楚了这队列之中,那些杂乱的叫喊到底是喊着什么…  

祛除奸佞,匡保天子!  

听到了这口号,在城墙之上,守城校尉的脸顿时就黑了。  

完了!  

这是要兵谏?!  

能在许县这种地方守城的校尉,武力的要求并不是唯一的指标,相反,如果在政治上不合格的话,武力再强也没有用,照样当不上!  

因此在听清楚那队列叫喊的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守城校尉便是打了一个寒战,当即就是喊道,来人!鸣锣示警!速速往丞相府报信!就说有贼欲行乱事!!请速速调派兵卒,以防不测!  

这种事情,他也不好直接说是有兵谏,只能含糊的表示出了乱子,让更上一级的官吏前来。  

作为城门校尉,他当然是负责兵事,但是那都是对付一般的白丁百姓,普通贼匪的…  

没错,还只能是普通贼匪。  

在许县周边,还有一些大贼,逍遥自在,根本不怕官兵!  

据说,反正这事情肯定就只能是据说,某些不知道上缴一些过路费啊什么的单脚商,就是这些大贼的下酒菜,而那些倒霉商人的货物,很快又会出现在某些店铺里面,便宜售卖。  

所以这守城校尉你说他干事情吧,但是城外那些贼匪就像是没看见,要说他没干事吧,平日里面对着进出的白丁百姓吆五喝六的,还特别彰显其存在感。  

什么?  

战事?  

真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