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2章成和败(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兵力甚至多过了值守岸上营地的数量,足以证明他对这些船的重视。  

别以为只有骠骑军才会夜袭。  

诸葛亮觉得,周瑜也是玩偷袭的好手。  

周瑜对于诸葛亮没有什么研究,但是反过来,诸葛亮对于周瑜,可是多有了解。  

得益于骠骑大将军情报系统的强大,使得诸葛亮在战前,就已经得到了不关于周瑜的相关资料…  

而这些资料,在江东基本上都是不保密的。  

比如周瑜的生平,家庭,郡望,发家起兵的过程等等。  

当然,周瑜也不仅仅是代表其个人,还同样代表了庐江周氏家族的利益选择。  

不过么,敏锐的诸葛亮,在审视和研究周瑜的生平的时候,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问题。  

比如,周氏家中的选择依附的对象,其实一开始并不是孙策,甚至孙家连排面都没有…  

要知道庐江郡舒县周氏家族,也是朝廷公族,地位显赫。  

像是周忠,就是跟在天子身边,然后或许因为是看到了跟着天子没前途,周家才另寻他路,然后选择了袁术…  

这和周瑜的眼光什么的没什么关系,因为大概率当时周氏家族之中,还轮不到周瑜说话。  

毕竟当时二袁称霸天下,若是二袁联手,大汉当时就很有可能直接改姓了!  

所以在当时周氏来看,天子不行了,当然要投靠最有天子气的袁氏了,这也很正常,只可惜下错注了。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而当时的周瑜,第一次大战,就是先背叛了刘繇。  

刘繇是汉室宗亲,周氏想要换阵营,当然就需要背刺刘繇一刀。  

执行背刺任务的,就是周瑜,他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才成功的成为了后续周氏的代言人。  

孙策能够成功地渡江立足江东,周瑜可以说立有首功,同样丹阳太守周尚也功不可没。  

但是,孙策在袁术之下,是处于客将的位置。  

客将,可以算是春秋战国的忠义还在,而孔孟的忠义禁锢还没有那么强的时代的特殊产物,到了宋代儒家攀升鼎盛的时候,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了,哪里还能像是三国的客将一样自由来去?  

三国历史里面典型的二大客将,就是吕布和刘备。  

孙策还排不上号。  

当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率军投靠另一个人或集团的时候,通常会出现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交出一切权利,无条件接受对方的改编,最终的结果就是兵将分离,但自己的既得利益通常会受到尊重。比如历史上的许褚,鲁肃等。  

第二种情形是保留军队的独立性,但在其他方面愿意接受制约,最终的结果就是能保证一定独立性,但权力会大大缩水,就像是李典。  

第三种,就是客将了。刘备曾多次投靠各路军阀,但手下的将领一直是刘备直属,从来没有人能在不经刘备的同意下私自调遣这些人。  

这不是没有代价的。因为刘备想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所提的条件又如此苛刻,就必须得帮助曹操等人啃硬骨头。否则曹操等人也不是傻子,凭什么接受他呢?  

所以罗老爷子为了塑造诸葛,却狠狠的黑了刘备一把。刘备能在三国之中一路反客为主,投靠各方诸侯,却保留了独立性,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刘备往往是承担着这诸侯最为危险的任务。也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刘备等人虽然经常打败仗,但是绝没有人会怀疑他们的军事才能,在刘备和江东孙权谈判的时候,不完全因为诸葛的口舌技巧,也有刘备确实是打出来的名头…  

因为刘备等人打的仗,都是在啃硬骨头,换成别人,多半早就把牙啃缺口了。  

所以在三国之中,无论刘备投靠谁,他一直都保持着独立地位。但是接受刘备投靠的人,都会觉得物超所值。只要付出一些钱粮,就能换回一个能力出众的免费打手,何乐而不为呢?  

袁术对待孙策也是如此,原本以为孙策打刘繇,多半没那么容易,要损兵折将吃力不讨好,属于驱虎吞狼之策,可是没想到孙策这么顺利就打下了刘繇,也使得袁术对于孙策采取了遏制策略,开始摘桃子掺沙子…  

于是,周瑜和孙策就再次背刺了袁术。  

当然在大汉秩序崩坏,原本的各种规则是上层的这些殿堂楼阁里面的领导者率先打破,毁坏的情况下,却要底下的人遵从什么要提前三秒预判,要讲礼仪守规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笑话。  

尤其是当讲这种笑话的人还能在大汉里面得到升职,那么背叛也就成为了一种本事,一种能力,一种可以被人津津乐道,并且夸赞的英雄事迹。  

所以,诸葛亮判定,周瑜一定会来偷袭的。  

正巧,诸葛亮也准备偷袭周瑜…  

只不过,诸葛亮忘记了一个事情。  

他侧重考虑了周瑜的性格,却疏忽了周瑜是怎样击破刘繇的…  

蒋钦不是客将。  

他已经将自己所有的一切,深深的和孙氏绑定了,换取了那些优厚的待遇。  

拿人钱财,就要给人卖命。  

即便是身上带伤,即便是白天里面在水面上失利了,半夜三更蒋钦依旧要带着兵卒摸到岸上,悄悄的往川蜀军的陆地营寨而去。  

装了火油的罐子,被提了起来,带起一些细碎的水声。  

按照计划,前往土丘,先布置陷阱,然后再用火箭攻击,最后撤离…都清楚没有?蒋钦再次和手下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