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8章不会不然(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难缠。  

虽然这句话在汉代并没有得到总结和流行,但不妨碍刘晔明白诏书一定是要递交到骠骑高层才能起到最大最好的效果。  

尤其是这诏书,原本就是用来针对于骠骑北域军的,针对于赵云的…  

如果说落入了旁人的手中,就算最后辗转递交到了赵云手中,甚至有可能根本不经过赵云的手,而是直接交到了骠骑大将军斐潜的手里,那么岂不是谋划又是再次落空了?  

因此,刘晔觉得如果到了易京,就等于是将主动权全数都给了在易京的骠骑军将,到时候即便是察觉有什么不对,也不可能做出什么改变了。  

不能去易京。刘晔看了一眼副手,但也不是全部都不去…你带一半的人,走慢点,去易京,我带另外一半人马,另寻他路…  

啊?副手惊讶的瞪圆了眼,我…我去易京?  

不然呢?刘晔反问道。  

深夜,中条山大营。  

曹操大踏步进了中军大帐。  

众将起身相迎。  

潼关骠骑军今天攻势如何?曹操面对将领谋士的时候,笑容依旧,一边请三人坐下,一边笑着问道,我军伤亡如何?  

今天潼关陆地上依旧在清理残骸,但是水军依旧一天出击一次。吕常禀报道,潼关之处,似乎并不是太着急进攻。大概是要等我们渡过大河,身处崤函之险再全力进攻。  

潼关坂道,只是崤函之固的一小部分。  

春秋战国之时,不知道有多少兵卒丧身于此。  

曹操微微点头。  

这两天伤亡倒是不大…不过,由于一直都未能得到物资补充,各部缺粮状况日渐严重。董昭在一旁说道,如今这关中水军,虽说船只不多,但是对于我军渡河威胁极大…断了浮桥,倒也罢了,若是威胁到了陕津…  

曹操听了,也是微微点头。  

其余将领谋士,一一叙述,曹操也没有中途打断他们。  

等他们都说完了,曹操才令护卫将地图悬挂出来,还顺便让护卫去捣鼓些吃喝的东西来,毕竟深夜了,大伙儿多少都有些饿了。  

吕常和董昭在中条山,散会了就回自己帐篷休息,但是潼关大营的副将,却需要连夜赶回去,所以也需要让他们多少吃一点,不能空着肚子赶路,万一半路没了气力掉大河里,可就是太倒霉了。  

援军,物资,都有,曹操笑呵呵的说道,都在这里。  

曹操指点了地图上的一个位置。  

众人伸着脖子看,然后相互之间也多少见到了一些喜色。  

不过,这些援军不会来这里…曹操等众人消化了消息之后,才缓缓的说道,某早些年研读兵书之时,多有感慨春秋纵横之法,感慨六国不得心齐…如今方知六国之败,乃无忧时久也…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是五霸也。若论数量,山东半之,秦仅一也,何以统六国?盖一令也。  

如今,山东之地,何一令之?  

曹操看了看众人,笑了笑,不知道笑自己,还是笑什么其他的人或事。  

秦王一令,可调川蜀鱼米,可驱西戎胡骑,可御漠北羌奴。将士百姓,令行合一。且看如今山东,天子令,可至郡县否?  

众人皆无言以对。  

故,今有败,山东可一,则山东终胜。若今胜,山东不一,亦一时之胜,终败于秦也。  

如今山东虽然没有像是董卓之时那么分散,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但是实际上对于山东来说,表面上的统合,并没有真正的形成合力。  

曹军现在撤出河洛地带,此消彼长之下,骠骑军就会进入河洛地区,虽然说可以占据雒阳,表面上是可以进军威胁兖州豫州冀州等地,但是实际上就和当年的董卓一样,一旦孤军深入,就会被多个地方攻击…  

当然,前提是山东必须步调一致,再次形成统一的认知。  

这一点,很重要。  

虽然山东经过这一次的战败,实力上会大程度的削弱,但是同样也削弱了曹操统合各地的难度!  

外敌强横,危险逼近,山东之地面临最大的危机!  

如果不能统合一起,斐潜就将会横扫州郡,社稷将有倾覆之灾。  

如同当年的秦朝。  

这些事情,都是曹操在战前,详细考虑过,但是又不能提前说的,毕竟那个时候,大多数山东人都是很骄傲的,觉得自己大山东,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什么的…  

斐潜占据关中之后,势力迅速膨胀,曹操已经是拖不得,不能不打,但是他做了两手的准备,打赢了自然什么都好,但是输了,还有最后的底牌。  

这就是其中的一张…  

难度,当然很大。  

人心么,很难控制的,欲望犹如万丈深渊。  

如果山东不能心合,那么曹操便是生出三头六臂来,也是无济于事。  

所以,嬴未必就是好事,输也未必都是坏事。  

只不过老曹同学和郭荀等人都没有想到,这一此的战役曹氏夏侯氏折损的大将会这么多…  

社稷要拯救,在曹操麾下的山东集合体就要够强大。  

山东集合体想要强大,仅仅依靠豫州的赋税和青州兵的强悍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削弱对手的实力。  

如果能让北域军,关中士族及其他各地州郡的力量在骠骑治下互相牵制,甚至大打出手,当然是最好最省力的办法了。  

曹操打败了二袁,占据了冀州幽州,青州徐州等地,后来又是收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