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8章真假对错(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顶梁柱之后,整个家庭就整体崩塌的,不在少数。当然,杜氏的美貌,或许也是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  

秦朗继承了一部分杜氏的容貌,相当的俊朗,尤其是现在年轻,浑身上下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就算是在军旅之中,连番的劳顿,也依旧不减其风度。  

朗儿,你可知晓,我这一生所盼之事,不过是大汉一统…  

曹操仰头望天,声音平淡。  

人性都是矛盾的,历史都是复杂的。  

任何事情,都必须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才能具备一定的意义,脱离了历史环境,单独的评论其行为,除非目的就是戏说调侃,否则就背离了客观性和真实意义。只有考虑具体时间、具体环境里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才能正确认识特定的历史事实。  

所以曹操在早年,确实是只想要为了大汉奋斗终身的…  

可是什么时候发生了一些变化呢?  

大概就是在酸枣之盟的时候开始。  

曹操是一个政治家。  

政治家的一个隐藏前提条件,就是要有很强的赌心,或者说好听一些,叫做冒险精神。  

成,就为王,败,则为寇。  

适应不了上下这种差距极大的风险刺激的,就不会有一颗大心脏,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家。  

曹操无疑是有强大心脏的这么一个政治家,他一次次的赌,一次次的押上全部的筹码。  

但是抛开输赢暂且不论,曹操心中依旧是希望国家能够统一的,而不是长久的分裂。  

进行这一次的战争,又是将一切都压在赌桌上。  

父亲大人…秦朗其实不太能够理解曹操的行为,我们就这样撤军,山东之地内…恐怕未必会如父亲大人所愿…  

山东之地之内,有一部分人会跟着曹操走,但是更多的人是冷眼旁观的,同时也有不少的人只会拖后腿,尤其是在之前被曹操剥夺了一些政治权利,地域利益的士族子弟。  

这些士族子弟不趁机落井下石就很不错了,又怎么可能会和曹操站在一起?  

如此想来,曹操在中条山大营之中提出的山东一统的谋划,就像是一句空话。  

非也,非也!曹操大笑,你可知晓,骠骑之处,也有「大华夏」之论?大华夏?秦朗不明白。  

曹操伸手,画了一个很大的圈,北至大漠,西达西域,南通日南,东么…呵呵,这东西南北,但凡大汉旗帜所在,便皆为汉土!凡大汉驻军子弟,在册子民,皆为汉民!  

这…秦朗吸了一口气。他听得出来,  

曹操对于斐潜的这番言论,语气里面是隐含着些赞许的。  

山东之地,如果仅是我们这些人…曹操笑了笑,是不够的…奉孝之死,多因长期劳累,未能休养…你再看看周边其他人,整天劳累而不得休息之人是谁,又是哪些人在游手好闲终日清谈?某若败,未必死,让某若死,山东之地,必患清谈绝症,不绝其门户,病不得除!  

秦朗愣住半响,实在是难以理解曹操话中的含义,父亲大人…  

因为秦朗也是喜欢清谈的,所以他觉得清谈并没有什么不妥,怎么能一概就否认了呢?  

曹操瞄了瞄秦朗,心中微微叹息。  

他这几个儿子,不管是亲生的,还是收养的,各自都有各自的特点长处,也有各自的问题。  

他这么多的继承者备选,都是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那么骠骑呢?  

曹操仰头望天。  

人走茶凉,人死政消。  

曹操说自己死后,山东之地便是如何如何,何尝也不是在说,骠骑死后,关中之政又是如何?  

这场战斗的输赢在战场之上,但是未来的输赢,却并非是在战场之中。  

老曹同学惦记的斐潜,正在带着人马,往前赶路。  

他和曹休错开了。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安邑留给了荀谌,而斐潜自己则是带着大军南下,和许褚等人会合。  

斐潜他觉得老曹同学还有陷阱。  

或许在中条山,或许在河洛,又或是在其他的什么地方。  

关键是斐潜想明白了问题出自于哪里…  

斐潜派从来去前线,一则是为了照顾从来所愿,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从来作为曾经的曹军中层军校,对于中条山大营和潼关大营有更为直接的了解。  

可是很显然,从来到了前线之后,并没有心甘情愿做辅助,而是前突偷偷带着人打野去了!  

打野,一般来说也没问题,但需要现在草丛里面插个眼啊!  

斐潜原本是想要让从来去当眼的,结果没想到这眼跑山里去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曹操现在好像是风中残烛,再加一口气就能吹灭了,可是斐潜知道,这残烛不是那么好灭的!  

当年袁绍不也是认为曹操就快倒了?  

三国之中,曹刘孙,又有哪个是省油的灯?  

就连孙大帝,在江东之中,虽然最初的时候受到了江东士族掣肘多矣,可是到了后面,还不是把江东士族杀得七七八八,以至于晋朝的时候无法压北佬一头…  

所以说曹操现在显露败相,倒也确实,可真的要说彻底败落,还为时尚早。  

最重要的是,现在斐潜根本不需要再出什么奇谋!  

从来这家伙…  

阳谋啊!  

以堂正之势压过去,还未必所有人会心服口服,采用奇谋就算是得了天下,那么肯定会有更多的杂音,尤其是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