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4章合则胜(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针线很重要。  

散落的珍珠,用手去胡乱的抓,不仅可能抓不到,还有可能会被尖锐砂砾,划破了手。  

但是如果用针线将其穿起来之后,只需要轻轻的一提,就可以成为身上美丽的装饰。  

孟获顶多就是能当一条线。  

而针么…  

诸葛亮让黄权和孟获一同担任这个穿针引线的工作。  

孟获就不用多提了,黄权是巴郡之人。  

这两个人作为针线,资格至少比一般人要更好。  

黄权虽然作为汉人,但是他父亲在賨人之中的名声相当好,甚至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充当了賨人纷乱事务的第三方仲裁者。  

因此这样两个不同身份的人同时出现,一个是汉人当中的胡人仲裁者,一个是胡人之中的亲汉人,既有区别,又是配合无间,相辅相成。  

至于现场引导针线的,当然就是地头蛇巴人王樊枣了。  

胡蛮,只是说文化传承上比较差,科技技术比较低,但是并不代表这他们在智力上就有多么低下,毕竟一样都是两只手一个脑袋,在肉体结构上和汉人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区别。  

汉人之中有愚钝者,胡人之中也有聪明人。  

巴蛇首领散布出来的那些话,主要肯定不是给什么巴人王樊枣听的,也不是要说给孟获听的,而是说给汉人听的。  

没错,就是说给徐庶和诸葛亮听的。  

徐庶和诸葛亮摆出来的这一盘棋,其实也同样有胡人能多多少少体察的出来。  

巴蛇的首领意思就是很明确,表面上似乎看起来没道理,但是实际上是反过来给徐庶和诸葛亮挖了一个坑。  

杀人很简单,但是想要靠杀人来解决所有问题…  

如果徐庶和诸葛亮因为忍不住的怒火,动手杀巴蛇首领,那么就等同于巴蛇首领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汉人的原罪。  

对于有了坚定信仰的人,基本上都不会把自身的生死当做一件什么大事。  

神说,人生在世,就有原罪。  

当然这个原罪也可以称之为业障,或是什么其他类似的词语,但是意思是相差不多的,但是只要承认了这一点,那么就意味着巴蛇的神又是再次的伟大…  

咳咳,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毕竟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村落,甚至到了后世每一家的公司,只要开设的时间长一些,就会自然而然的分出先来的,后到的,先辈,后辈等等…  

其实,巴蛇这么做,在巴人的立场上来看,也没什么不对。  

立场。  

这个很重要。  

对于川蜀这个大公司来说,汉人派自然是后来居上者。  

秦朝之前,这里还没有什么汉人。  

顶多有秦人。  

刘邦之后,才有了汉人。  

而刘邦那个混蛋,在当年出川的时候,允诺下来的,画出的大饼,到现在都没有完全兑现!  

当然,这个也可以说是政策变化啊,时代发展啊,继承的人不同了啊,但是对于在山林之中的这些少数民族,巴人胡人什么的而言,可不管什么是汉人政策的改变,什么是时代的变迁,也理解不了什么是延迟退休的必要性,更不会懂从超生一人全家结扎怎么忽然就变成了多生接盘侠…  

政策变动是汉人内部的事情,但是之前汉人承诺没有兑现,那是不是对于胡人欠下的账还没有还?这是不是汉人的原罪?  

立场不同,自然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站在汉人的立场上,这些胡蛮当然就是胡搅蛮缠。  

若换一个立场呢?  

平常的时候或许没有什么问题,山林之中的胡蛮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算账的必要,毕竟都是陈年老账了,说多了也没有什么意思,也不去计较什么公平不公平了。  

但是现在巴山巴蛇遭受了攻击的情况下,就等同于公司的一个小部门受到了外部的欺凌,而这个时候公司内部掌权的派不想着给与支援,反而想着趁火打劫,亦或是争权夺利,这让公司里面其他部门怎么想?  

有些事情,是不能多说的。  

川蜀之中的所有物资,都是汉人生产的么?  

川蜀只要成都一地就好,完全不需要周边的各个部落么?  

如果需要,相互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谁欠谁的钱?  

谁的钱财是大风刮来的?  

谁会喜欢一个什么事情不干,见了好处就往上扑,见了难处就往外推的领导者?  

所以巴蛇首领的策略,就是牢牢扯住这一点不放,要么汉人就必须来帮忙,要么就是喝下这一盆的脏水,承认汉人的原罪。  

巴蛇首领想着,汉人肯定是不愿意接受这一盆脏水的,所以必然就只能是捏着鼻子认了,大不了等事情结束之后再来处理巴蛇首领。  

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汉人都是这么干的。  

先安抚下来,然后等到事后了,再拟一个什么乱七八糟的罪名,比如恶意什么来着将巴蛇首领抓捕归案,杀鸡儆猴。  

而对于巴蛇首领来说,生死其实都无所谓,他只要能够维护巴蛇部落和巴蛇神的荣耀,便是死了也会心甘情愿。  

很显然,不管是徐庶还是诸葛亮,都不会轻易的放弃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汉人名声,但是也同样不会轻易就这样答应巴蛇的要求。  

破局的要点,就在针线上。  

巴蛇首领之所以能够觉得他的谋划可以实现,因为巴人等山蛮胡越的舆论阵地和汉人是分开的。汉人的社会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