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7章狂者东走,逐者亦东(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慈不懂就问,然后表示让斐潜乾坤独断。  

事情一绝对化,都会出问题。  

绝对化的对事不对人,其实可以算是一种极端现实主义的态度,因为其表面上主张客观公正,实际上对应着短期机会主义。不管是好人坏人,只管做的事认不认可,约等于只管在这件事上的利益是否兼容。如果认可,如果兼容,就结成同路人,往前一起走段路。  

这使得虽然每个人做的事表面看起来一样,但是因为做事的人和驱动做事的逻辑是各自不同的,所以将来产生出后果也会不一样。能一起走一段就走一段,能走多远那要看下一件事到来的时候,相互之间是不是还认可同一个看法,兼容同一个利益。之前的路就算是走得再好,到下一个路口依旧可能相互捅刀,一切在商言商,没有个人恩怨,大家随时搭伙,随时拆伙,谁也别多想。  

相比之下,对人不对事与其说是一种策略,不如说是一种愿望。  

一种其实并不好实现的愿望。  

若是其绝对化了,肯定出大问题。  

因人而成事的愿望,是建立在在形形色色的观点和林林总总的利益利益要更靠得住。这种愿望指向的是人,表示观点可能一时糊涂,利益可能暂时分岔,但底层的还是同一个人,而这个人是可以信赖的,所以最后的事也是可以信赖的。  

但这可能么?  

对事不对人,难在事上。  

若是对于事情动不动就是不了解,不清楚,不知道,有事大谁何,无事享安乐,好事也最终都会被办成了恶政。  

对人不对事,难在看人。  

这人,谁能打包票说都看得准?  

即便是一时看准了一个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的变化,人也会随之而改变,而在那个时候,变化之后的人还能是之前那个人么?  

识别一个人的能力,这个能力大多数体现在简历里,不在简历里的,也能拿工作去检测,但是检测一个人究竟如何,就不存在普遍靠谱的方法。  

太史慈当下,越想越是头疼,他在没有和斐潜谈话之前,觉得自己脑子还是够用的,但是没想到越谈便是越混乱起来,现在感觉就像是脑子里面塞满了乱麻,一团团的拥堵在一起,若是说没有什么感悟么,那也不对,但是说有感悟吧,却找不到头绪。  

何有六乡,何有六逐?文人若何,武人怎样?斐潜笑呵呵的说道,子义啊,不可拘泥。若以人观事,则多以情感好恶而误之,若以事观人,则多以利益多少而论之…士农工商,非战乎?是战也?胡人汉人,何别之有?  

这…太史慈忽然之间,脑海里面似乎有灵光一闪,主公!六乡六逐,本为一体!六乡可成六逐,反之亦然!定乡者非乡也,决逐界非逐也!若以事而事之,则失之于人!若而人而事之,亦是失之于事!  

武人,文人,亦是本为一体!太史慈显然是抓住了西域的重点,神情之中颇为兴奋,士农工商,皆是为重,无有先后,战亦如此!主公之下,荣则共荣之,辱则共辱之!益则皆益之,损则皆损之!求同而存异,可为一体是也!  

主公!太史慈半跪于地,拱手而拜道,神色庄重肃穆,臣定当时刻谨记吕奉先之事!以此为鉴!以大局为重!臣当以西海长安,皆为一体而慎行之!一则以西海百姓为国人,定乡逐之律,固大小邦国!二来重四民而不忘战,用文吏之能而监其权,用武将之力而察其柄!其三,若臣自身有丝毫贪腐堕懒,妄逞私欲,则当自缚于主公座下,百死而不怨!  

善!子义得之矣!斐潜扶起了太史慈,用力的握了握其手臂,西域上下,就托付于子义了!  

两人相视而笑,笑容就像是玉门关上的苍穹,清澈而纯净。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