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1章可当御内外(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兵,前后七天啊!申包胥只是哭,而秦王要用多少心力,花多少心思,当众还要亲自唱无衣,最终出战了未必能如秦王所愿…所以明白了吧?那么…还是之前那个问题,何谓上大夫?  

斐蓁沉默下来,眉头皱起。  

如果你不能明白这个的问题的话,倒是可以参考另外一个问题…斐潜说道,是大夫统士,亦或是士御大夫?  

斐蓁顺口就说道:自然就是大夫统士是也,公、卿、大夫、士,此乃春秋周礼是也,自秦而汉,皆为如此。  

斐潜笑道:既如此,为何称之为「士大夫」?周礼亦有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王而公,士而大夫,此又何解?蝄这个…斐蓁瞪眼。  

不过,斐潜看着斐蓁,又是笑着说道,荀子亦有云,「大夫士有常宗。」此大夫又于士之前了!此又何解?是士优而大夫,又或是大夫伏于士后乎?  

若是后世人,说不得耍赖一番,说是前后位置有那么重要么?但是无数的历史经验,以及后世资本主义各种议会名字排序等等,都告诉了一件事情,前后顺序不能随意打乱。不相信的小伙伴可以在下一次开会的时候将公司老总的名字放到清洁工后面试试看。  

等级就是等级,差距就是差距,所有的一切并非是某个人,亦或是某个媒体,然后自导自演的说一句穿长衫的和打螺丝的不分上下,地位均等,就真的能够不分上下,地位均等的。别管台上穿长衫的唱得再好听,让其真的一辈子脱下长衫去打螺丝去,想必也是不肯的。  

故而穿长衫的是要让别人脱长衫,这样才能保证他们不被脱长衫,就像是大夫应该压着士,可为什么后来又被士坐在上面了?  

春秋之始,大夫于前,士而后。战国之末,士前之,而大夫其后。斐潜轻轻敲了敲桌案,此便为其要也…那么,又是为何有其变?  

春秋?战国?斐蓁瞪着眼,春秋士居于后,战国士位于前…这个,啊!父亲大人可是说这战国之时,大夫堕而士升?故而方有其变?蝄斐潜微微颔首,那么为什么战国之时大夫权柄堕落?  

…斐蓁下意识的就想要接一句我怎么知道,但是在话还没有说出口的时候便是直接吞回了肚子。他知道他如果真的这么说的话,那么斐潜就会让他去蔡氏藏书楼当中去重新知道一下。  

春秋战国,以及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当中,是称之为大夫士的,可是到了战国后期,士大夫就多了起来,而且一直延续到了后朝,直至汉代的时候依旧是经常被称之为士大夫,而不是像春秋早期那样叫做大夫士。  

庶人不得一次已而为正,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已而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而为正,有诸侯正之…斐潜缓缓的说道,由此可见,明明起初是士位于下,然…  

斐潜意味深长的笑了笑,然后目光流转到了斐蓁身上,想明白了么?战国啊…  

哦!明白了!斐蓁一拍巴掌,下克上!秦王当时亦如是!秦王欲行策,而大夫阻挡之!  

斐潜笑着点了点头,说说看。蝄春秋!战国!斐蓁显然是找到了问题的主要方向,春秋之大夫,乃宗亲分封而来,世袭之大夫也!然世袭之大夫,未必能任事,故而任之于士!而自春秋而战国,士有其能,亦得其职,故而…篡上…  

斐蓁的脸色忽然有些沉了下来。  

他到了这里,才算是彻底明白了他父亲要和他说的是什么。  

无论在春秋以前或战国,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的人,这一点毫无疑问。在早期的时候,大夫也比士的等级要更高一些,这一点也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在战国中后期开始,士就出现在了大夫之前,最开始的时候,或许就是为了标明某个大夫不是世袭的,而是从士升上去的,故而称之为士大夫,后来就变成了形容整个士当中通过晋升而成为大夫的这一群人。  

原本的世袭大夫因为脱离了基层太久,一来不知道基层的变化,还存留在高高在上的自我良好里面,并未意识到危险的降临,还存在于自我良好的幻想当中,二来和基层也没有了共同的语言,所以世袭大夫在遇到了危险的时候,他也失去了来自于基层的保护,被士干翻了,扒下了长衫。  

然后士就将长衫穿在了身上,成为了士大夫。  

可是这不是一个终结,只是一个开始。蝄大夫士,士大夫。  

然后呢?  

士下有民,大夫上有公卿。  

又有谁能保证大夫士和士大夫的情况不会在其他层面上演变?  

是疏导,还是禁锢?  

多读春秋,多思多想多动脑…斐潜意味深长的说道,春秋战国之中,所谋所图,今可见之,明又复之,只不过是变化不同而已…比如之前说秦王出兵。当时孙子由齐至吴,经伍员所举荐,柏举之战惊天下,几近覆亡楚国…秦王欲救之,然大夫惧之,故七日方得行,又歌无衣方壮其举,然先未战而怯,再战而避,若是后来无越国参战,怕是这援楚之举么…呵呵,故而可见,春秋之末,秦大夫之权甚矣…然后,直至商鞅变法…  

野兽比不了人类,这是地球生态用了几千年证明的事实。蝄人类没有野兽那种锋利的爪牙,甚至身躯上有各种各样的缺陷,但是唯独比野兽强大的,就是大脑。  

斐潜继续说着。  

春秋之末,大夫如是,而在战国之末,士为何又胜于大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