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4章过犹不及(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操这么干,其实在三国历史里面,另外两家也是一样。  

只不过渣权是换了个名字叫做保质,保者作保也。吴以草创之国,信不坚固,边屯守将,皆质其妻子,名曰「保质」,吴时诸将屯戍,并留任其子,为立一馆,名任子馆。  

可以看出,渣权还干得更过分一些,没有让这些诸将的孩子正常生活,而是软禁一馆内当猪养…  

刘备虽然没有专门的记录人质软禁的事项,但是也有做这个事情。刘备本身就以白水关将士家属作为人质。后来刘备攻取东三郡,申氏兄弟投降刘备之后,便是让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  

诸葛亮也同样做过,当时赤甲军常取其民,诸葛亮就将其中家卷遂移家汉中。  

这些都是典型的把将士家属作为人质的安排。  

在大多数时候,君王采取任质手段,还是能起到一定效果的,但是碰上不顾自家妻子的狠人,就算是十倍人质,也木有什么卵用。  

而且毕竟是不怎么光彩的事情,就像是曹操要让孙权进人质,不也是表示说让他儿子来邺城学习学习么?所以曹操也不好直接说王昶你这样搞,我怎么还能控制人质?因此采取另外的角度来警告,亦或是制止王昶的转移家卷行为,也是应有之意。  

但问题是,王昶并非是骠骑的什么人,即便是扣押了王昶,又有什么作用呢?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陈滨有些愤怒的说道,骠骑仁德,却落得个假贡之名,欺君之罪!对于陈滨来说,既然王昶到了许县,他就要担负王昶的安全责任,若是王昶在许县被害,那么无疑是对于外交制度的一种破坏,也等同于是陈滨等人自身也是存在了危险,因此陈滨这愤怒之中,多少也有些担忧和害怕。  

许据说道:那么不如我们揭开此项,就说丞相有意扣留!届时定然引人愤恨,知其卑劣!  

王阖在一旁却说道:这曹氏挟天子之事,还用得着我等叙说么?再者,弹劾乃是火药为假,我等就算是说是人质之事,又有几个明白事理,知晓其中关联?  

王阖年长,办事老成,此言更是中肯。  

吃瓜群众哪里管究竟根本原因是什么,还不是有瓜就啃?  

有几个会用脑袋思考为什么瓜会掉下来的?  

到时候漫说人质讲不清楚,说不得还真落得了一个假贡欺上的名头!  

王昶皱着眉头,片刻之后忽然展颜一笑,某倒是有一策…既然说是假贡,便论假贡就是!  

另外一边。  

郭嘉一手举着酒葫芦,一边摇头晃脑。  

古今之大学问者,今寡矣。  

学问,名乎为学,且疑问之,故较之学问也。何以学问之事,乃可与名学者乎?学者,可究何物,乃以治学,勤勤勉勉,审慎万般,方才下笔数语,唯恐有误之…  

究学术以明世知道,难之矣!  

荀或在一旁皱着眉,奉孝你…这是什么意思?  

郭嘉没理会他,而是继续说道,古之学问,必有志求之,方可与之,故治之少也,贵且珍也。今之学问,以乱淫之,资财以慰己,窃德以市侩,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是也!哈哈哈哈,学问啊…今古学问之道,可谓异也!  

荀或看着郭嘉,沉默不语。  

荀或知道郭嘉之言,表面上说的是学问,但是实际上又不是学问。  

若是一个社会,在学问层面上出现了道德沦丧,仅仅是在学问上面的问题么?  

当看到有人在做好事,最先反应的不是这个人在做好事,而是先想着这个人为什么要做好事?是不是圣母婊?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是因为圣母的问题么?  

奉孝…荀或说道,何必如此…  

郭嘉哈哈笑了起来,何必如此?确实何必如此!  

主公行此策,乃山东人心浮动,不得已而为之…荀或缓缓的说道,若是天下平定,自然会重于学问…  

郭嘉只是笑。  

荀或声音则是低了下去。  

要建设很难,但是要破坏,却很容易。  

这一点在学问上面是如此,在其他方面上也是如此。  

郭嘉笑得似乎是没什么力气了,停了下来,喘息了片刻,然后说道:关中青龙寺大论,如今已经临近结束,正经正解,天下为正…好啊,真好…文若啊,你可知这正经正解之中,又有多少今文古文,山东山西?  

荀或沉默着。  

这个答桉,不需要郭嘉叙述,他也知晓。  

大汉…郭嘉轻轻拍着桌桉,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难道大汉不应该是如此么?为何不是如此呢?  

郭嘉虽然说智慧过人,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去过了一趟长安的原因,使得他如今觉得阴谋诡计并不是值得夸赞和荣耀的事情,反倒是阳谋更让人敬佩,也让人无法抵御。  

毕竟阴谋有时候小心一些,谨慎一点,不贪便宜,就基本上可以避免了一大部分了,而阳谋是那种即便是再如何小心也无法避免的,只能是按照对方的步伐节奏来走,多少会让自诩聪敏的郭嘉感觉到了无奈。  

作为曹操的情报头子,郭嘉清楚在长安的青龙寺的一些变化,不过越是了解,郭嘉心中便越发的感慨。有人言,文为心声,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当社会上主流的文学是什么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心是什么,多多少少也就看得出来了。  

长安青龙寺包容今文古文,容纳山西山东,这种不排斥,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