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1章人心莫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东汉的统治者在思想上和经济上都赋予了士人广阔的空间和发展余地,然而士人的这种短视行为,尤其是度田之事,使得士人和朝廷开始相互猜忌。  

就像是这一次,荀彧发现的这个问题,若是论其产生的根源,除了是在利益方面的驱使上,还有地方士族豪右的权柄争夺。  

曹操想要改。  

荀彧知道要改。  

可是难改。  

这个问题,原本就是大汉娘胎里面带出来的,一直都没长好的二元君统治制度。  

大汉的地方州牧郡守的势力非常强大,他们拥有司法权、察举权、辟除权和自置县长、令的权力。当中央王朝势力强大的时候,对地方势力的独立性能够起到一定的束缚和规范的作用,但是当朝廷的实力开始衰弱时,地方势力的这种独立性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酸枣。  

二袁反董。  

还有十八路诸侯等等,都是这种二元君制度的一种表现。  

以至于当下的各个刺史…  

由于地方长官可以自由地征辟下属,所以这些地方官吏都不是为了天子负责,而是向地方大员负责,地方更多的是被豪族所左右,他们本身或者就是世家大族,所作所为自然要考虑自身家族的利益。  

曹操拿下了冀州。就像是继承了遗产也要同等的继承负债一样,曹操的获得了袁绍留下的遗骸的同时,也接手了袁绍留下的那些麻烦。  

汉灵帝的时候没好好管,冀州一带到了韩馥的时候能变好?然后从韩馥到袁绍,就能一下子全部换新颜了?然后曹操更换城头旗帜的时候,就能一下子连城内大小官吏的内心深处也洗涤了,干干净净的变成了曹操的形状?  

显然不可能。  

这些问题,便是在不断的积累之中,最终爆发了出来。  

荀彧和陈群面面相觑,心中不由得一个念头跳将出来,莫非是骠骑知晓了曹操在许县推动的改革之后,有意想要引导冀州和豫州相争?!  

这,真是好手段啊…  

许县。  

凌晨,卯时将近,上早朝的路上,夜色尚沉。  

郗虑的神色有些复杂,又若有所思。  

毕竟,这将是郗虑野心崛起的第一步,而接下来的计划,风险确实大了一些,然而一旦成功,说不得就能真的掌握权柄,跻身高位!  

而不是被边缘化的带着大猫小猫三两只,连正经人看一眼都欠奉!  

这世界上,不能裸眼直视的东西,除了太阳之外,还有人心,都是需要做一些遮掩的,否则,会瞎的。  

早朝开始之前,朝中百官大多在午门外等候着。  

郗虑环视一圈。  

午门外的情景,和往常时候并没有什么不同,依旧是没有人将郗虑当成一回事,也没有人上前和郗虑打招呼,就像是他这个御史大夫,丞相老二是假的一样,是存粹的摆设,不仅微软而且松下。  

曹操一般都是卡点才到,甚至不到。  

毕竟曹操当下是丞相,他有丞相的特权。  

就像是这一次,曹操也是到了时辰将至的时候,才慢悠悠的前来。  

随着午门的钟声响起,百官按照次序整队,鱼贯进入广场,在崇德殿前再次整队,最后才进入殿内等候天子驾临…  

郗虑随着百官进入崇德殿之后,天子并没有立刻抵达,而是在一盏茶左右的时间之后,才听到黄门宦官尖着嗓门高呼一声陛下驾到,天子刘协才缓步登场。  

郗虑随着百官下跪迎接,但是曹操可以站着。  

天子刘协坐上了宝座,然后挪动了一下,不知道是因为刘协觉得自己屁股下面长了痔疮,还是椅子的角度不对,反正没有立刻回应,而是磨蹭了一会儿,才努力显得威严的,缓缓的抬起手,用低沉的声音说道:众爱卿平身…  

对于刘协这般态度,百官并不意外。  

包括曹操郗虑等人纷纷归位就坐。  

事实上,对于天子刘协这些努力表现威严的举动,其实多少略微有些小家子气,百官之中,大多数人都清楚是什么意思,也不免会有些感觉无奈。  

可是换成是刘协的立场,这又是他为数不多的展现帝王尊严的场景。就像是后世许多公司规定一定要员工穿什么所谓的正装一样,毕竟包装了都未必有人信,不包装那就更没人相信了。  

在百官起身后,天子刘协也不待黄门宦官高喊什么有事早奏,无事退朝,便是当先开口问道:郗爱卿,史台搭建,理应查惩贪官蠹吏,为国分忧,善补纰漏,如今建衙已有些时日了,爱卿可有何进展?一切可都还顺利?  

这就是郗虑被迫要搞点事情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了。  

当然,这也不能怪刘协,毕竟当时郗虑跟刘协保证的时候,又是拍胸口又是给保证,结果等真的刘协出面建了御史台,郗虑又是光蹲坑不办事,能不让刘协着急么?  

自从曹操登上了丞相之后,天子刘协便是感觉到了直接的威胁。  

这种威胁或许是旧日的印迹影响,或许是大汉皇帝和丞相相爱相杀的传承,或许是什么其他的因素,刘协确实感觉到了时不我待。  

没有制衡的权柄是非常危险的。  

之前曹操在宫门之前砍下人头之时,那浓烈的血腥味时常隐隐约约的在刘协鼻尖萦绕,然后那些宛如肉丸一般乱滚的人头是不是会在眼前跳跃出来。  

刘协不知道曹操会不会在将来变成董卓第二,然后他自己变成刘辨第二,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