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7章一个终结(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情,表示临近的仓廪亏空都是为了补贴陈氏子而造成的,现在需要陈氏子将原本的钱财退还回来,弥补仓廪的亏空。  

这…如此之言,亏得此贼说出口!陈氏子纷纷不平的说道,狗贼取钱财分润之时,怎不知仓廪亏空?!如今便是全数赖于某,真是可耻至极!  

陈氏子哐哐的拍着桌案,愤怒得不能自己。  

贤侄…老者皱着眉,事已至此,又应当如何应对?  

既然没给我准备活路…陈氏子咬着牙说道,那么是鱼死,要么便是网破!  

胡言乱语!  

荒谬绝伦!  

胡说八道!  

岂有此理!  

青龙寺之中,众人情绪亢奋,唾沫横飞。  

基本上来说,华夏人对于自己的文化还是满自豪的,所以一般来说比较贬义的词语都有胡字,以此来对于周边胡人的蔑视,就像是后世魔都京都的土著,一张口便是充满了对于非本地的恶毒排斥。  

而现在,这种恶毒的排斥,就送给了司马懿。  

原因么当然就是因为司马懿的五德谬论说,几乎是掐断了这些人的谶纬之路。五德之说,主要是影响了皇帝,毕竟改朝换代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但是一般的谶纬么,亦或是通过神灵化的注解经文来达成自己的目标么…  

眼见着神的带盐人没了!  

没盐吃了,不咸了!  

作为一种政治神学的谶纬之论,在前秦的时候就有了,但是兴起的时候还是应该算是西汉的中晚期,本身就和五德相互勾结,有非常深的相互联系。甚至有所谓五运终始,谶纬所祖的说法。  

如果要说两者的政治功能有什么不同的话,谶纬可谓是应急的政治神话,而五德说则是以树立王朝正统为目的的政治学说。虽然它们都讲五行更代的道理,但前者的重点是革命有理,后者的重点是皇权合法。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一名胡子有些花白的老儒生双颊涨红,愤怒的挥动着手臂,以壮其声势一般,高声而道,尚书有云,「帝者承天立五府,以尊天重象也」,此亦有谬乎?!有道是赤帝乃熛怒之府,名文祖,黄帝含枢纽之府,名神斗,白帝招拒之府,名显纪,黑帝汁光纪之府,名玄矩,苍帝灵威仰之府,名灵府…此等之名府,便是恒古而传,岂有谬乎?  

然也!然也!另外一人应和道,苍曰林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天有五方,亦有五德,各有天帝主之,是为五方五帝!如今骠骑亦言五帝,立神宫于长安之郊,岂有舍弃五德五帝之理!  

一时间人声纷纷,青龙寺舆论滔滔。  

司马懿坐在台上,看着下面混乱的情形,微微笑了笑,站起身来,点了点头,对着一旁青龙寺小吏说道,烦请张贴告示,就说某三日后,依旧于此,登坛而讲,若有异议,可前来赐教…  

赐教之语,说起来像是谦虚,但是实际上的意思就是相互比划比划…  

小吏连忙应下不提。  

有眼尖的人看见司马懿似乎要走的样子,便是急切的叫了起来,似乎就像是司马懿心虚了要逃跑了一样…  

司马懿见众人又稍微安静了下来,便微微笑着,朗声说道:某之愚见,思之多日,诸位之言,出于仓促,难免他日之时,托词不公…故立论于此,三日之后,再来辩之!  

司马懿眯起眼,环视一周,脸上依旧带着笑,却有一股锋锐之气张扬而出,就像是一柄利刃在阳光之下展示着锋芒,虽然没有真切的割砍在某个人的身上,却不禁让在场的人不由得往后缩了缩…  

司马懿将手搭在一处,然后往外轻轻一推,三日之后,不见不散!  

大汉骠骑将军府。  

好好!  

一连串的笑声,从厅堂之内传了出来,顺带着一个熟悉的口头禅。  

司马徽说是来拜访老友黄承彦,但是顺道就拐到了斐潜的这里。嗯,就像是后世的那些销售人员一样,总是顺便、刚巧等等。  

司马懿在青龙寺立了招牌,水镜先生自然不可能说是坐视不管,而且水镜先生也担心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不好解决,因此前来特意探寻一下斐潜的口风。  

就像是销售人员总是能够随意的瞎扯到什么事情上去一样,水镜先生作为汉代推销名号的老销售,这下瞎扯的能力也不是盖的,在叽咕了一会儿之后就扯到了祥瑞身上,然后又从各种动物植物的祥瑞身上引申出去…  

祥瑞之事,便于春秋之时既有,盖因封禅所故也。春秋齐公欲行封禅之事,管仲曰封禅需鄗上之黍,北里之禾,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司马徽看了看斐潜,说道,不知骠骑以为如何?  

如何?  

不如何。  

这头老狐狸。  

斐潜笑了笑,说道,水镜先生博学多才,想必知晓「封禅」二字,最早出于何处?  

嗯?司马徽一愣。  

就像是大多数的知识一样,很多时候,看着想着,便会习惯了,甚少去深究其中的产生发展,也不会细致的去推敲,就像是封禅。  

因为秦始皇封禅了,然后汉武帝也封禅了,光武帝也这么搞了,所以封禅就成为了一个所有人都认可的事情,就像是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因此带来的各种演变,则是甚少人去探寻。  

斐潜既然这么说了,司马徽也就不能随意对待,尤其是涉及了这种重大的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