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9章解杀还杀(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蔡氏私兵顶着氐人疯狂反扑,一开始的时候还可以仗着出其不意的效果,造成了氐人的大量死伤,可是随着氐人将儿子的到来,蔡氏私兵的伤亡就增加了。  

虽然说蔡氏私兵穿着的盔甲比氐人好,但是毕竟没有携带大量的战盾和重甲。  

那玩意实在是太显眼了,偶尔几个还可以接受,数量一多,肯定会引起警觉。  

于是在氐人的喷箭和弓箭之下,蔡氏私兵就相对处于劣势了。他们没带多少弓箭,现在连还击都做不到。  

氐人正面肉搏比较差,但是远程弓箭还算不错。这也是为什么氐人将可以用来守城的原因之一,但是现在原本要用来对付骠骑的弓箭,就轮到了蔡瑁等人享受了。  

双方在门洞之处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不时有人被箭射中,被枪刺中,被刀砍中,鲜血淋漓,喷洒四周,沾染得门洞都是通红。  

氐人的人数多,但是蔡瑁等人抢了门洞,这就使得氐人攻击面受到了限制,一时半会也打不进去。  

急切和愤怒的情绪驱动下,氐人将的儿子下达了开另外一个城门,试图绕过去两面夹击蔡瑁。  

蔡瑁手下的蔡氏私兵也算是不错,可毕竟形势对他们不利,在氐人的反扑之下,他们的伤亡迅速增加。  

蔡瑁这才意识到,他的私兵,已经不像是当年那么强了…  

或者说,现如今的战争烈度提升了!  

早些年,蔡氏私兵一出,便是可以撵着荆州那些地方匪贼宗贼到处跑,虽然蔡氏偶尔也会扮演一下宗贼,甚至还可以和江东打得有来有回,无疑,在当时蔡氏私兵就是荆州第一档的存在!  

可是现在,蔡氏私兵的训练,以及战斗能力,大体上还是维持原来的等级,就难免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了。  

如果没有外援,仅凭蔡瑁他们,想要搞定房陵,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诸葛亮也没想要让蔡瑁死在房陵,只不过想要让蔡瑁知道一些事情,所以在斥候回报说房陵城内城门大开,东山营地骚乱之后,就开始带着兵卒往前了,走到了一半的时候,恰巧看见了氐人将的儿子又出了昏招,竟然将另外一个城门也打开了…  

这一下简直让诸葛亮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好,于是干脆挥挥手,让沙摩柯带着人自由发挥吧。  

早就按捺不住的沙摩柯,从藏身处一跃而起,拔出战刀,振臂大呼:杀!  

沙摩柯带着五百精锐士卒从山谷中鱼贯而出,拔腿飞奔。  

而诸葛亮带着剩余的兵卒在后面策应。  

沙摩柯带着他的族人,冲杀在前,犹如狂奔的野马,肆意张扬。  

而且有意思的是,因为沙摩柯等人大多数都是披头散发,所以当沙摩柯出现在房陵氐人眼中的时候,最开始这些氐人还以为是从什么其他地方来的友军,直至沙摩柯等人冲到了他们的面前,手起刀落砍倒了数名氐人之后,这些氐人才明白过来,连忙示警。  

铛铛铛——  

急促的示警铜锣声响起,正在门洞前攻击蔡瑁等人的氐人就是一乱。  

氐人将被杀,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打击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点起色,又有从侧翼冲出了新的敌人,这使得氐人立刻就有些慌乱起来。  

而另外一边,听到了沙摩柯的吼叫声,被困在门洞内的蔡瑁等人,便是立刻兴奋起来,再次爆发出战斗力,反压上去,试图将氐人击退。  

年轻的氐人统领一时之间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是好。  

蔡瑁杀了房陵守将一个措手不及,但是蔡瑁没有趁着这个机会控制下来,站稳脚跟反倒是让氐人一顿反扑压制住了,现在沙摩柯的突然杀出,打乱了氐人好不容易维持的局面,顿时就出现了严重的混乱。  

战争,较量的最终还是将领的指挥能力和整体实力。  

沙摩柯并不清楚诸葛亮的具体思路和战术安排,但是要单论武力的话,这家伙简直就可以是当下房陵战场顶尖的存在了。  

而且跟着沙摩柯出来的十几二十名的族人,也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悍勇之辈,各自都有一些拿手的武艺,冲入氐人阵列之中,简直就像是群狼冲进了羊群之中。  

氐人当中也有一些人试图抵抗,但是根本挡不住沙摩柯的冲击。  

这些原计划是要绕路袭击蔡瑁身后的氐人纷纷转身逃离,沙摩柯便是带着人一路追杀,冲进了房陵城内。  

氐人在轮番打击之下,再也没能翻起什么浪花来,随着沙摩柯和蔡瑁汇合一处,房陵旋即告破。  

蔡瑁在护卫保护之下,到了城中,见到了在街道上横七竖八的尸体,和正在用尸体上的布料擦拭战刀的沙摩柯等人,不由得心中有些打鼓起来。  

蔡氏有自己的计划。  

他原本想要利用诸葛亮,或者是李典的兵力,来达成蔡氏在荆州的稳固,利益的持续,但是没想到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并没有因为蔡氏的投诚就迫不及待的参与进来,反而要求蔡瑁交出投名状。  

而现在亲眼见到沙摩柯等人的战斗力,蔡瑁才对于自身的实力,有了一个重新的认知…  

从这些人现身,到解决战斗,充其量不过是一顿饭的功夫。  

蔡氏私兵出其不意,还要打生打死,而这些家伙,虽然也是占了突袭的便宜,但是效率明显比蔡氏私兵要强上数倍!  

一时之间,蔡瑁心中七上八下。  

他现在需要重新调整原本的计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