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良禽择木栖 亮因骇而安(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魁梧的掌旗官扛起各色的令旗,趋至台沿,握住舞动。旗、鼓一动,台下的五千荆州将士随之而动。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  

阵,说白了,就是队形,是对士兵在战场上作战时的一种约束组织。  

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甚至十几万、几十万人,临敌作战,如果没有组织,那就只能是一盘散沙,人各为战,混乱不堪,下场不言而喻。  

好的阵型,不仅能够做到上下军令的通畅,并且通过长短、远近兵器和战车等器械的组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阵中士兵的战斗能力,用后世的话说,就是达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据说伏羲做阵内外俱圆,黄帝改为内圆外方,孙武改为内外俱方,又有外圆内方,这几种阵型是最基础的。在这几种阵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战场环境,可以衍生组合出许多的大阵。  

军旗招展,战鼓声声。  

高台北面的步卒,於各级军官的指挥下,在一面面军旗的带领下,队形变幻,彼此穿梭,首先组阵而成。  

莘迩观之,那阵整体呈长方形,前方微凸,分为三个梯层,每层皆为方阵,分为左右,由持步槊、弓弩、盾牌等兵械的战士组成,这三层的战士,越往后边,兵力越多;三层的靠前两侧是游兵。三层之后,是此阵的主力,兵士的人数最众,结为一个方阵,本阵之主将即在於此,立於将旗之下。主力之后,仍是小型的方阵,不过只有一层,亦左右并列之。  

此阵名叫鱼鳞阵,是春秋时的小霸郑庄公创造的。  

这个阵型属於进攻阵型,其主导的战术思想是中央突破,集中优势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  

千余荆州兵士,列成了此阵以后,各仗兵器,作势冲杀,齐声喝道:“杀!”  

桓蒙问莘迩:“怎样?”  

莘迩赞道:“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  

这是《诗经》中的一句诗。唐人以火为德,尚赤,戎装俱是红色,千余杀气盈满的战卒,进战呼喝,的确是真如火焰烈烈,谁敢阻挡与之斗?  

高台西边和南边的也都是步卒。  

这两部步卒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高台北边那鱼鳞阵要大得多的大阵。  

待其阵型组成,莘迩观之,见此阵外方内圆,共有八个小阵,散布八方,八个小阵隅落勾连,曲折相对。应此阵中的军旗、鼓声之指挥,八个小阵中的兵卒或进或退,或者一二小阵散开,或者八个小阵聚成一阵。端得变化莫测,看的人眼花缭乱。鼓声忽缓,八阵的士兵骤然歇止,一连串的阵型变化以后,不知何时,他们已经回到了本先的位置,近三千人扬械大呼:“杀!”  

桓蒙睥睨问道:“怎样?”  

莘迩笑道:“此八卦阵,孙膑所制。生於阴阳之道,用之攻守合一,名阵也。”  

八卦阵之所以了得,就是因为它那八个小阵和外方内圆。实战中,当敌人来攻,可以小阵开合,诱敌深入,等其杀入阵中,因为阵中是圆形的,八个小阵能够同时从任何方位对其展开围攻,即便暂时敌坚,也可慢慢消耗,随着时间的推移,阵中的敌军早晚会被消灭一空。  

高台的东边是荆州骑兵。  

江左缺少良马,骑兵不多,甲骑更少。  

是以,此处的荆州骑兵以轻骑为主,甲骑没有太多。  

但是,台东这些骑兵列成的阵,却不是单纯的骑兵冲杀之阵,乃是骑兵与战车结合,组成的车、骑之阵。  

战车长大,下有车轮,可以推动,车身上蒙着牛皮犀甲,车上竖立盾牌,盾牌上捆着密密麻麻的长矛,矛尖对外,车厢朝外的一面,有射击孔,内有弓手。  

这种战车名叫武刚车。是前代秦朝的一位名将发明的。  

这种车可以用於野战,也可以用於守城。  

陇州兵在此前与外敌的战斗中,不乏见过此车,陇州军中也有大量的此车装备。  

只见那阵中,把武刚车每三五辆,环扣一处,总体组成了一个圆形的车阵,数百的轻骑、甲骑勒马於车阵的外侧。军旗令下,鼓声动响,数百骑兵驰马向前冲锋;军旗斜挥,鼓音一变,骑兵们兜马回转,守在武刚车后的步卒,立即把武刚车推开,候骑兵入内,再把车推回。  

此阵名叫骑兵五军阵,把骑兵和战车组成的壁垒结合一处,进可攻,退可守。  

陇州太马,名震天下,桓蒙知道他的这点骑兵部队,必是比不上陇骑之多,然他的此阵,有武刚车为配合,却是把江左步战的优势给发挥了出来,还是充满自信,问道:“怎样?”  

莘迩抚摸髭须,沉吟不语。  

桓蒙问道:“怎么不说话?”  

莘迩说道:“我在想一件事。”  

“什么事?”  

“此骑兵五军阵故自佳,如对阵的是步卒,击则以骑冲锋,守则以车自御,仗之以固足可横行江左,但如与北虏交锋,北虏骑众,多甲骑,不畏箭矢,驱五千甲骑而围公此阵,径冲之。公何以应对?”  

“这…”  

桓蒙再度哑然。  

莘迩把羽扇插入脖后,舒展手臂,笑道:“督公帐下,果悉精卒。观了半晌阵列,我有些手痒。请督公赐弓矢一副。”  

桓蒙示意的下,不多时,一副弓矢送上来。  

莘迩接住,与李亮说道:“卿往台下去百步。”  

李亮不解其意,以为莘迩是要他到百步外放箭靶,便下了高台,走出百步,站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