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黄巢起义的历史意义(2/3)
“学生不知。”
朱标摇头。
苏璟丝毫不意外,这首诗虽然在上辈子还算挺有名的,不过在大明,并不被人所熟知。
苏璟说道:“那我便念与你听听,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苏璟念完,朱标当即道:“好诗,杀意十足!这位诗人是谁?竟然有如此之气势,相当厉害!”
苏璟淡淡道:“这位诗人名为黄巢,原本是唐僖宗李儇时候的读书人,出生在盐商家庭,可谓是家境富裕,从小便展露出了不俗的诗才,然后他去参加科举了,却接连没有通过,然后恰逢关东大旱,唐朝官府又加重了税负,直接导致了王仙芝起义,黄巢对于朝廷彻底失望,然后也举起了一支义军,反抗唐朝的统治,这次事件便被称为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最巅峰时,便是黄巢带领了三十万农民起义军杀入长安城,然后黄巢做了一件在当时看起来非常血腥残忍,但对于后世影响却是无比之深厚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无数普通人,因为黄巢人生有了转机。”
“太子可知道黄巢入长安之后,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朱标摇了摇头道:“学生不知道。”
苏璟笑道:“他带领着自己的起义军,逮着那些门阀世家的人杀,当时的长安城内,聚集了诸多贵族,其中不乏千年世家,而且都是千年世家之中的核心人物,但黄巢将这些门阀世家全部屠杀了干净,就算是李唐皇室的人,他也没有丝毫的留情,用彻底的肉体毁灭,将这些门阀世界给从世界上磨灭了。”
“而当时的诗人韦庄在黄巢起义屠杀长安之后,进入城内看到了诸多景象,做出了一首诗,名为《勤妇吟》,诗中写道‘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可以说,正是因为黄巢起义对于门阀世家的肉体毁灭,导致传承千年的贵族,直接从华夏版图上消失,此后的科举,普通人便有了正常的晋升渠道,朝廷也不会再被那些门阀世家所掌控。”
“唐朝之后的王朝,便再不需要担心世家门阀的问题了。”
苏璟说完,朱标整个人都陷入了震撼之中。
历史中的事件,竟然还会有这般深远的影响。
门阀世家,仔细听来,简直就是一颗毒瘤,而这颗毒瘤,无比的根深蒂固,简直到了难以拔除的地步。
而这个黄巢,一场农民起义,竟然将这个毒瘤彻底的清除了。
这般重要的事情,此前朱标发现自己竟然未曾听自己的老师提及过。
但仔细想想,这件事,其他人又怎么能看到苏师这般深远?
或许在其他人眼里,这就是一场普普通通的农民起义。
但其实,这是一场影响后世无比深远的事件。
朱标看向苏璟,眼中满是崇敬之情:“苏师,学生受教了。”
苏璟淡淡道:“太子,历史之中,许多事情看似简单,但背后都隐含着深意,你作为太子,日后要管理大明,有些事情,便是要看的深刻些。”
“学生谨记苏师教诲。”
朱标朝着苏璟恭敬行礼道。
苏璟则是说道:“好了,我这说的嘴皮子都有些累了,先歇会,待会再继续。”
别看是苏璟考校朱标,但实际上一直在说话的人却是苏璟。
这么高强度的内容输出,是真的累。
“是,苏师尽管休息便好,学生不会打扰苏师的。”
朱标立刻道。
苏璟也不做多想,直接闭眼眯了起来,起了个大早,这会还真是有些困的。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苏璟醒了过来。
一睁眼就看到朱标手里拿着一本《史记》正在认真的看着。
“太子,车上颠簸,若是看书,时间长了,会伤眼睛的。”
苏璟开口提醒道。
眼睛可是相当重要的器官,虽然苏璟会做眼镜,但他不希望朱标小小年纪戴上眼镜。
朱标立刻把书收了起来,苏璟的话,他向来是无条件信任的。
“苏师,您要喝水吗?”
朱标拿起水壶问道。
苏璟摇头:“不用了,咱们还是继续刚才的话题,太子之前说了唐朝兴盛的原因,不过只说了一个政治方面,后面应该还有吧。”
先前要不是朱标扯到魏征和李世民之间的君臣关系,苏璟也不至于掰扯了一大堆。
不过呢,黄巢起义这事,苏璟还是觉得很有必要讲的。
这件事情的影响,可不仅仅到明朝,甚至苏璟上辈子,影响依旧没有衰弱。
如果不是黄巢起义,那么很有可能如今的华夏,就会变成和隔壁邻居一样的状况。
“是,苏师。”
朱标点头,当即继续道:“唐朝兴盛的第二个原因,便是经济,唐朝恢复了战乱中受到破坏的生产与交通,在全国范围内开垦荒地、修筑水利、建造运河、发展城市等。”
“这些措施,是基建工程,看上去好像不会直接产生多少经济利益,但却是民生的保障。同时,在商业方面,唐朝的对外贸易并不少,派遣使节或商人前往西域、天竺、东瀛等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
“与大明不同的是,唐朝对于商人并没有那么严格的管控,商人的子孙是可以考取功名的,商人世家也逐渐形成,这对于商业的发展,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朱标摇头。
苏璟丝毫不意外,这首诗虽然在上辈子还算挺有名的,不过在大明,并不被人所熟知。
苏璟说道:“那我便念与你听听,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苏璟念完,朱标当即道:“好诗,杀意十足!这位诗人是谁?竟然有如此之气势,相当厉害!”
苏璟淡淡道:“这位诗人名为黄巢,原本是唐僖宗李儇时候的读书人,出生在盐商家庭,可谓是家境富裕,从小便展露出了不俗的诗才,然后他去参加科举了,却接连没有通过,然后恰逢关东大旱,唐朝官府又加重了税负,直接导致了王仙芝起义,黄巢对于朝廷彻底失望,然后也举起了一支义军,反抗唐朝的统治,这次事件便被称为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最巅峰时,便是黄巢带领了三十万农民起义军杀入长安城,然后黄巢做了一件在当时看起来非常血腥残忍,但对于后世影响却是无比之深厚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无数普通人,因为黄巢人生有了转机。”
“太子可知道黄巢入长安之后,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朱标摇了摇头道:“学生不知道。”
苏璟笑道:“他带领着自己的起义军,逮着那些门阀世家的人杀,当时的长安城内,聚集了诸多贵族,其中不乏千年世家,而且都是千年世家之中的核心人物,但黄巢将这些门阀世家全部屠杀了干净,就算是李唐皇室的人,他也没有丝毫的留情,用彻底的肉体毁灭,将这些门阀世界给从世界上磨灭了。”
“而当时的诗人韦庄在黄巢起义屠杀长安之后,进入城内看到了诸多景象,做出了一首诗,名为《勤妇吟》,诗中写道‘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可以说,正是因为黄巢起义对于门阀世家的肉体毁灭,导致传承千年的贵族,直接从华夏版图上消失,此后的科举,普通人便有了正常的晋升渠道,朝廷也不会再被那些门阀世家所掌控。”
“唐朝之后的王朝,便再不需要担心世家门阀的问题了。”
苏璟说完,朱标整个人都陷入了震撼之中。
历史中的事件,竟然还会有这般深远的影响。
门阀世家,仔细听来,简直就是一颗毒瘤,而这颗毒瘤,无比的根深蒂固,简直到了难以拔除的地步。
而这个黄巢,一场农民起义,竟然将这个毒瘤彻底的清除了。
这般重要的事情,此前朱标发现自己竟然未曾听自己的老师提及过。
但仔细想想,这件事,其他人又怎么能看到苏师这般深远?
或许在其他人眼里,这就是一场普普通通的农民起义。
但其实,这是一场影响后世无比深远的事件。
朱标看向苏璟,眼中满是崇敬之情:“苏师,学生受教了。”
苏璟淡淡道:“太子,历史之中,许多事情看似简单,但背后都隐含着深意,你作为太子,日后要管理大明,有些事情,便是要看的深刻些。”
“学生谨记苏师教诲。”
朱标朝着苏璟恭敬行礼道。
苏璟则是说道:“好了,我这说的嘴皮子都有些累了,先歇会,待会再继续。”
别看是苏璟考校朱标,但实际上一直在说话的人却是苏璟。
这么高强度的内容输出,是真的累。
“是,苏师尽管休息便好,学生不会打扰苏师的。”
朱标立刻道。
苏璟也不做多想,直接闭眼眯了起来,起了个大早,这会还真是有些困的。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苏璟醒了过来。
一睁眼就看到朱标手里拿着一本《史记》正在认真的看着。
“太子,车上颠簸,若是看书,时间长了,会伤眼睛的。”
苏璟开口提醒道。
眼睛可是相当重要的器官,虽然苏璟会做眼镜,但他不希望朱标小小年纪戴上眼镜。
朱标立刻把书收了起来,苏璟的话,他向来是无条件信任的。
“苏师,您要喝水吗?”
朱标拿起水壶问道。
苏璟摇头:“不用了,咱们还是继续刚才的话题,太子之前说了唐朝兴盛的原因,不过只说了一个政治方面,后面应该还有吧。”
先前要不是朱标扯到魏征和李世民之间的君臣关系,苏璟也不至于掰扯了一大堆。
不过呢,黄巢起义这事,苏璟还是觉得很有必要讲的。
这件事情的影响,可不仅仅到明朝,甚至苏璟上辈子,影响依旧没有衰弱。
如果不是黄巢起义,那么很有可能如今的华夏,就会变成和隔壁邻居一样的状况。
“是,苏师。”
朱标点头,当即继续道:“唐朝兴盛的第二个原因,便是经济,唐朝恢复了战乱中受到破坏的生产与交通,在全国范围内开垦荒地、修筑水利、建造运河、发展城市等。”
“这些措施,是基建工程,看上去好像不会直接产生多少经济利益,但却是民生的保障。同时,在商业方面,唐朝的对外贸易并不少,派遣使节或商人前往西域、天竺、东瀛等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
“与大明不同的是,唐朝对于商人并没有那么严格的管控,商人的子孙是可以考取功名的,商人世家也逐渐形成,这对于商业的发展,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