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父子相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应天府。  

紫禁城内再度热闹了起来。  

因为太子朱标又出现了。  

只不过,让很多人失望的是,朱标仍旧只是一个人回来的。  

那位神秘的苏先生,还是没有现身。  

他们好奇,但又不能直接问,只能想尽办法接近朱标,从他的口中得到只言片语的信息。  

然而,朱标并没有给他们任何的机会。  

因为刚一回来的朱标,便已经和父亲朱元璋争吵了起来。  

“不可能,标儿,你不要再说了。”  

朱元璋的脸上满是冰冷,无情的将朱标关于官绅一体纳粮的提议否决了。  

官绅一体纳粮,听起来是十分简单的办法,也是根治最好的办法。  

但,只是第一步,就遭到了身为大明天子朱元璋的否决。  

朱标没有畏缩,也没有意外,他只是平静的说道:  

“父皇,儿臣知道您想福荫子孙,想要天下的读书人归心,更想要让群臣忠心。”  

“但官绅免税一事,从根本就是错的,长此以往,大明便无可收税之田。”  

“没有了税收,大明又如何维持运转,大明就要亡了啊!”  

朱标言辞恳切,神色无比坚定。  

只是,换来的只是朱元璋的一句:“标儿,你给我住嘴!”  

“朕的大明,必将千秋万代!你是太子,连这种事都还要我来教你吗!”  

即便是朱标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此刻也无法平息朱元璋的怒火。  

或许,正是因为爱之深,才让怒更甚!  

朱标毫不畏惧的看着朱元璋的眼睛道:  

“父皇,从来没有千秋万代的王朝,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  

“管绅一体纳粮,就是儿臣认为我们应该为子孙所做的事情。”  

如果苏璟在这,肯定要夸赞一下朱标。  

因为大明朝亡国的重要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到了官绅的手里,国家连基本的税收都无法保证,皇帝的政令出了北京城就是一纸空文。  

官绅一体纳粮这种事,越到王朝的后期越难执行。  

开国皇帝都是雄主,威望是靠军队打下来的,皇权是真正至上的,臣子只能听命。  

而到了王朝的中后期,臣子的权力会渐渐侵吞皇权,在明朝后期尤其如此。  

即便是告诉崇祯皇帝官绅一体纳粮能解决明朝的问题,他也没这个实力推行下去了。  

官员到了后期,已经完全的桎梏了皇权。  

即便强如张居正也只能是为大明续命,而不能改命一样。  

朱元璋冷冷道:“标儿,这些都是苏璟告诉你的?”  

一有不对,朱元璋就开始朝着苏璟甩锅。  

此时的朱元璋都有些后悔为什么要让朱标跟着苏璟学习了。  

之前还仅仅只是爆出一些骇人的结论,现在自己的儿子,钦定的太子都被洗脑了。  

朱标摇头道:“当然不是,苏师未曾与我说过这些,他甚至劝我放弃官绅一体纳粮的想法。”  

面对这个政策推行的阻力,苏璟早就想过了。  

所以他也没有想过这事能成。  

“既然是苏璟都明白的道理,你又何必再和我说。”  

朱元璋冷冷道,态度依旧很明确。  

在他看来,自己的政策并没有什么问题。  

“父皇,儿臣只是为了大明能长盛久远。”  

朱标诚恳的说道。  

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儿子朱标,终究还是说道:“标儿,为父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短视,我制定定的官绅免税赋政策中,是规定了免税的田亩数的,你说的土地兼并是不会发生的。”  

老朱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制定了政策。  

他是农民出生,明白农民从来不是什么傻白甜的角色。  

你只要给了漏洞,他们就会钻。  

只是,朱标一句话便堵住了朱元璋:“那皇室宗亲呢?王爵国公呢?”  

皇亲贵族才是大头!  

朱元璋面露异色,一脸惊讶的看向了朱标:  

“标儿,你这是什么意思?我已经将宗亲供养缩减,还减少了供养等级,你竟然还要觊觎他们的封赏?”  

他无法相信,这是自己那个谦忍和善,对弟弟们宠爱有加的儿子会说出的话。  

明明朱标已经是大明未来的天子,这天下都是他的了。  

这已经不是自己知道的那个儿子了。  

一瞬间,他甚至都有些怀疑朱标是不是被人替换了。  

朱标依旧不卑不亢道:“父皇,儿臣从未有过这个想法,儿臣的心中只有大明,绝无私心。”  

朱标很清楚自己说这些会被朱元璋斥责,甚至是怀疑。  

但他依然要说。  

只因为他相信苏璟。  

相信若是想要大明朝更加的长远,有些事就必须要做。  

新旧事物的交替,必然是有着矛盾和冲突的。  

“我看你真是被苏璟蒙蔽了心智,罢了罢了,从今日起,你在东宫禁闭,没有我的命令,不准外出。”  

朱元璋叹了口气,不再和朱标争论。  

他不愿意相信儿子朱标会说这样的话,还是认为罪魁祸首在苏璟那里。  

“父皇,我不会改变我的想法。”  

朱标没有反抗,因为他清楚自己父亲的脾气。  

“那就关到你改变为止!”  

朱元璋冷哼一声,大手一挥,马上就有人将朱标带走了。  

很快,太子被关在东宫禁足的消息便传了出去。  

马皇后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