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多事之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苏师乃天人!  

朱标此言一出,一众皇子那是立刻震撼了起来。  

“大哥,这老师这么厉害吗?天人我还没见过,长什么样?”  

“大哥,为什么叫天人,是长了翅膀吗?”  

“大哥,他是不是有三头六臂?”  

.........  

几个年纪较小的皇子叽叽喳喳的询问着,眼中充满了惊喜与好奇。  

而像是朱樉这类年纪较大的皇子,心思便有些不一样了。  

至于宋濂,他已经快步离开了大本堂。  

因为他的脸被气成了猪肝色,但偏偏在自己的学生,这些皇子面前,还不太好发火。  

总不能身为名儒太子师的宋提举,度量小到容不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苏璟吧。  

朱标笑着回答道:“苏师长的和常人无异,最多就是英俊伟岸些而已。”  

事实上,朱标真没有太多的关注苏璟的长相。  

因为跟在苏璟身边学习的,他光是理解苏璟教导的那些新奇知识就已经要用上全部的精力了。  

哪有时间管其他的东西。  

不过,这样的回答,朱标的弟弟们显然是不太满意的。  

“大哥,你说说嘛,你那个老师到底都教了些什么?”  

“大哥.......”  

........  

朱标脸上没有丝毫的不耐烦,耐心的回答着弟弟们的问题。  

不远处,朱棣一直都在沉默,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大本堂外,宋濂的步子迈的相当的快!  

因为他气!  

若是苏璟是什么儒生名士,宋濂那心里也好受些。  

但听听朱标干的那些事,从商?做工?种田?  

士农工商的优劣尊卑,全颠倒过来了。  

朱标还如此推崇这苏璟,这简直要翻天了!  

朱标是谁,是太子!  

大明王朝未来的继承人!  

如实太子朱标登基之后,苏璟的地位岂不是水涨船高。  

宋濂已经不太敢继续往下想了!  

这已经不是单纯宋濂個人的问题了,而是整个“士”这个阶级的大事!  

读书人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地位,那不就是因为士农工商的等级确立么。  

宋濂现在只想尽快的找到苏璟,将隐患扼杀于萌芽之中!  

然而,今天除了从朱标的口中得知苏璟姓苏以外,便没有任何其他的消息了。  

宋濂一路疾驰,直接来到了奉先殿外。  

只不过,此时他需要在殿外等候。  

因为朱元璋正在见韩国公李善长。  

奉先殿内。  

“陛下,老臣可否问一句,为何一定要老臣与鄂国公北伐?”  

李善长刚听完朱元璋的安排,有些不解道:  

“如今大明百废待兴,老臣辅佐陛下做些内政之事,更利于大明。”  

李善长并不是畏战,他当年也是跟着朱元璋四处征战过的。  

但他更清楚自己的能力,比起行军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更适合他。  

大明虽然已经建立,但需要建设的地方,还是太多了。  

相比之下,北伐固然重要,却没有没有必要让自己和常遇春两人一起。  

朱元璋看向李善长,并没有任何的怀疑。  

此时他尚处壮年,太子朱标健在,本人雄心壮志,对于自己的臣子还是保有很大的信任的。  

或者说,是对自身实力的自信。  

“善长,我当然知道,但这次事关伯仁性命,我不得不重视!”  

朱元璋十分认真的说道:“有一人算出此行北伐伯仁命中有一劫,我思来想去,只有善长你能化解。”  

常遇春命中有一劫?  

李善长显然被朱元璋这话给震住了,立刻回答道:  

“陛下,臣知道了,臣必不负陛下所托,让鄂国公安全归来!”  

朱元璋面色凝重道:“如果让朕选的话,我倒是希望那人是胡说八道的。”  

李善长闻言,不由的问道:“陛下,不知此人是谁?竟能算到这般天机?”  

“还能有谁,不就是那个给朕送来土豆的家伙。“  

朱元璋回答道。  

又是此人!  

李善长心中留了个心眼,并没与继续追问。直接转身离开了。  

“苏璟,你还真是让朕又爱又恨啊!”  

朱元璋感叹了一句。  

而此时,宋濂到了。  

“老臣宋濂参见陛下。”  

这宋濂一来,那是立刻就礼仪拉满了。  

“宋提举,你这是做什么,这里不是朝堂,不必如此。”  

朱元璋立刻说道。  

宋濂却是依旧保持着行礼的姿势,没有说话。  

朱元璋问道:“宋提举到底是为何而来?太子不是已经回来读书了吗?”  

对于宋濂,现在的朱元璋还是保有相当的尊重的。  

当然,这并不妨碍老朱以后找机会想杀了宋濂。  

宋濂说道:“太子殿下是回来了,但老臣痛心啊!”  

“臣听闻太子点子这些日子受的苦,做的那些低贱之事,便觉得老臣这个太子师做的不够好,特意来向陛下请罪。”  

这一招,以退为进。  

宋濂知道,苏璟在太子朱标口中那么好,朱元璋又让太子在苏璟身边呆了这么久。  

直接去攻击苏璟肯定是不可行的。  

只是,他有些低估了朱元璋。  

这几句话,朱元璋当即听出了其中的意思。  

他面色如常道:“太子是我派出去的,他做的事情也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