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是好是坏?(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队的表现有所提升。  

胡莱在被换下场之前为中国队扳回一球。  

也是中国队本场比赛唯一的入球。  

最终国家队输给了墨西哥,以一胜一负的成绩结束了他们的这两场友谊赛。  

虽然没有取得全胜战绩,但赛后大家对国家队这两场比赛的总体表现评价还是很高的。  

同时对新任主帅董建海在国家队“二进宫”的表现也打了高分。  

媒体认为董建海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没有擅自打破施无垠留下的“宝贵遗产”,他沿用了自己前任施无垠的战术和人员配置,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因为世界杯上的表现已经证明了施无垠这套战术思想和人员搭配的有效性。  

既然实践证明这套打法的效果,那为什么要换呢?  

有些教练接手一支球队之后,总想向别人证明自己与众不同,自己有新东西。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迫不及待地推翻前任的一切,推广自己的那套东西。可到头来,反而得不偿失…未必就能取得好结果。  

毕竟人都是有惯性的,尤其是这支中国队,他们用施无垠的那一套在世界杯上取得了成功。  

但偏偏大多数教练都自诩自己别人懂得多,自己的那一套才是最好的。所以才会不断上演后任推翻前任的戏码。  

而董建海这个老帅好就好在明白“延续”的重要性。  

在足协刚刚宣布董建海接任中国队主教练一职时,媒体上对这个人选决定是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的。但是看了这两场比赛之后,国内大多数媒体都表示董建海或许执教能力不是目前国内教练最好的,但他很显然有自知之明,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  

没有出于面子原因而否定施无垠,而是选择做施无垠的跟随者,恰恰是带领中国队完成过度的最佳人选。  

还有媒体用“无为而治”的典故来形容董建海对施无垠这套战术的沿用,称赞董建海什么都不做,其实就已经是最好的做法了。  

而且在比赛中也证明了这一点——第二场打墨西哥的比赛,董建海也确实想要尝试新东西,他把阵型从换成,但很显然效果不好。而一旦换回原来施无垠的阵容,国家队的表现就趋于正常,最终胡莱的那个进球就是最好的证明。  

显然董建海也看出来了,还是适合这支国家队,没事儿不要瞎折腾。  

“我不能认同你们媒体上的那些说法,于。”当豪尔赫·迪隆听了于金涛为他翻译的媒体对董建海的评价之后,摇头说道。“董想要做出改变的尝试是对的,但可惜他太胆小了,稍微遇到了一点挫折就又缩了回去,于是两场友谊赛打下来,一切维持原样,根本没有任何改变…利用友谊赛来尝试新思路是很好的机会,可惜…”  

他摇着头,颇为遗憾的样子。  

于金涛当然知道迪隆会这么说,因为他了解迪隆对中国队的态度——当初中国足协来找迪隆谈执教的事儿,他可是作为迪隆的翻译全程参与了的。  

外界关于迪隆和足协为什么没谈拢有诸多猜测,于金涛都看过,有些猜测说的还靠点谱,有些猜测就纯粹是胡说八道了。他最了解这里面的内部,但他从不对外说。这是一个翻译的职业道德。  

“现在看来无论是足协还是董,都很重视明年的亚洲杯…一定要在亚洲杯上取得成绩…但要我说,就算明年一月份的亚洲杯上拿到冠军又能怎么样?是亚洲杯重要还是世界杯重要?”迪隆似乎谈兴很浓,还在继续说。“在亚洲杯上表现出色,就能够在十二强赛上也表现出色吗?难道他们还不明白,亚洲最顶级的足球赛事不是亚洲杯,而是十二强赛吗?”  

“豪尔赫,你要考虑到我们中国球迷对国家队荣誉的渴望程度,要了解现在球迷们对国家队成绩的重视…”于金涛还是决定为中国足球说句话。  

“我了解,但我认为这种执念是愚蠢的。”迪隆话说得很重。“我坚持我当初的看法,相隔时间如此近的亚洲杯,就应该被当做是球队锻炼的机会,而不是孤注一掷争取好成绩。你们足协当初找我时,我就把话说的很清楚了。如果要我执教中国队,那就不能对亚洲杯有任何成绩上的要求,也必须答应我,不征召留洋球员…结果他们不同意。”  

迪隆耸肩摊手。  

“他们确实很难同意,豪尔赫。要知道就算是日本和韩国,也会在亚洲杯的时候召回留洋球员。亚洲杯从竞技水平上不是亚洲最顶级的足球赛事,可是意义重大,没有谁会这么明目张胆放弃亚洲杯,对外宣称把亚洲杯当作大号热身赛…”于金涛说道。“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是单纯的足球问题…”  

“但你们的情况和日本、韩国并不一样。明年一月份的时候,搞不好张、星、夏、王他们还都没完全融入各自球队呢,就要被抽调回来参加亚洲杯…如果我是他们所在俱乐部的主教练,既然他们肯定会缺席两个月的训练和比赛,那我为什么要给这些中国球员机会?好不容易把他们培养出来之后,再等到一月份的时候给我背刺吗?”迪隆摇着头哼道。  

于金涛被他说的哑口无言。  

他们就这个问题私底下也讨论过,于金涛确实无法反驳迪隆的这个理由。  

欧洲俱乐部主教练可没有什么“为中国足球奉献一切,不计回报,大局为重”的觉悟,他们只考虑自己球队的利益。老实说,让自己的得力球员突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