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杀穿了(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当陈星佚和张清欢他们在庆祝进球的时候,场边的王献科脸色有些难看。  

他已经让球员们加大了对陈星佚的防守力度,从之前的比赛来看,也确实收到了效果。  

但这效果没有持续太久。  

对方似乎适应了他的防守战术。  

如果他让更多的人去围攻陈星佚,那么张清欢和胡莱就会向陈星佚靠拢,双方来回倒脚传递,同时给陈星佚制造出空切跑位的机会来。  

其实王献科多少能够料到赵康明应该会采用这样的战术来对付自己。  

但战术放在纸面上的时候再厉害也没用,关键是要看具体执行。要不怎么有“纸上谈兵”的说法呢?  

但凡有十年的看球经验,大家说起球来都能一套一套的。但这意味着每一个讲起战术理论头头是道的球迷就都能成为合格的教练员吗?  

当然不行。  

王献科觉得赵康明的应对策略对球员的默契程度要求很高,就算闪星的三叉戟默契远超常人,但只要金箭头的防守球员给他么施加足够的压力,就能够破坏这种默契。  

没想到闪星球员的默契远超他的预期。  

最终愣是在他的密集防守中撕出了一道口子…  

其实闪星的三叉戟组合是那种所有组合中最让人头痛的,因为他们三个人的特点完全互补,只要能配合好,所能发挥出来的威力绝对成倍增加。  

陈星佚能突能带,在利用个人技术搅乱对手防线之后还能把足球送到要命的地方去。  

张清欢虽然突破能力差一点,但技术好,可以护住足球,组织进攻传球精准,自己也有得分能力。  

最后的胡莱虽然其他能力都不行,但把握机会的能力是顶级的,门前感觉一级棒,无论是张清欢还是陈星佚,只要能够把足球送到门前,他就很有可能把握住机会。  

前面两个人费那么大劲,做那么多功夫,又是突破又是传球的,为什么啊?  

还不是就为了最后能进球吗?  

碰上一个不擅长射门得分的前锋,一次次浪费队友的传球,那可不仅仅是在挥霍机会,也是在打击队友的信心和全队的士气。  

在胡莱身上就没有这样的问题。  

这球虽然是张清欢进的,但如果不是胡莱在中路牢牢吸引了毛军正,张清欢怎么可能在没无人防守的情况下从容起脚射门?  

而毛军正为什么看到张清欢迎球上来,都不敢扔下胡莱去封堵的?  

还不是因为他担心张清欢会把足球传给胡莱。以胡莱的得分能力,在禁区里让他从容接球起脚射门…结果和现在恐怕不会有什么区别。  

凭借张清欢的这个进球,闪星在上半场结束前打破僵局,取得了领先。  

中场休息的时候,两支球队也都没有进行换人。  

下半场开始之后,双方易边再战,落后一球的金箭头向闪星的球门发起了最为猛烈的进攻。  

这毕竟是他们的主场他们又怎么能够容忍闪星在他们的地盘上为所欲为呢?  

但是金箭头的猛攻并没有收到太好的效果。  

领先一球的闪星收缩起来打防守反击正好适合现在的情况。所以闪星球员是一点都不着急,胸有成竹的防守让他们在防守中底气十足踢起来也游刃有余的。  

其实王献科这边也知道闪星的反击很有威胁,但是除了让自己的球员加强进攻之外他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收缩防守,继续把注意力放在陈星佚身上哪怕球员们能够成功防住闪星的进攻让他们不再进球,也无法改变他们已经落后一球的现实。  

这样的防守是毫无意义的。  

必须进攻,也只能进攻。  

在金箭头猛攻闪星球门的时候,王献科就站在场边表情凝重地望着闪星球门的方向。  

为了这场比赛他没有对阵容进行轮换,而是派上了全主力阵容,完全不考虑接下来的亚冠八分之一决赛次回合了,其实就是希望用这次的主场胜利遏制住闪星的势头。  

他心里很清楚,闪星在第一场比赛的胜利之后全队士气高涨,气势已经起来了。  

不过那毕竟是在他们的主场赢得比赛的很多人还是觉得等金箭头回到主场,闪星的那一套就不灵了。  

这也是唯一还能支撑金箭头士气不崩的原因。  

所以尽管球队早就已经决定放弃联赛了这场联赛也是无论如何不能放弃的。  

哪怕投入和收益完全不成正比,也必须咬牙去拼。  

就跟德比大战一样。  

对王献科来说如果金箭头回到主场之后第一场比赛就能击败闪星那就能极大的鼓舞全队的士气扭转输掉首回合比赛之后笼罩在球队上空的悲观情绪。  

对于球队接下来的八分之一决赛次回合比赛也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他才在这场比赛中要求全队倾尽全力,甚至不惜针对他们未来的队友陈星佚。  

他知道闪星在酝酿着反击,但他现在就是在赌。  

赌在闪星进球之前,金箭头就已经扳平了比分。  

金箭头的两名外援前锋在闪星的禁区前做了一次交叉跑位,蒂姆·索萨在和克洛亚·布兰奇交叉的时候,用脚后跟把足球传给布兰奇。  

他们俩似乎是想要重演上半场陈星佚助攻张清欢的那一球。  

但卡在他们两人中间的王光伟识破了他们的小心思,迅速启动前插上抢,在半道上就把足球给截了下来。  

接下来他作势要传球给秦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