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身撞穹庐(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术·至天神罚。  

此术亦是没什么花巧,就是至精至纯压缩至极限的苍图神力,极致的速度和破坏,代表神冕极限的苍图神术。隐约能见几分当年北宫南图号为北境最强绝巅的威风。  

“交给俺耍!”魔猿怪叫一声,放弃徒劳撞山,冲杀过来。  

其身都已见裂。  

赤眸都裂血!却魔掌生焰,握吞寰宇——  

其身骤化流光一道,被姜望收入本躯。只留下还未喊完的哇哇乱叫。  

道身法身相合,方是至强状态的真君姜望。  

锵然剑出如神龙吟。  

他毫不犹豫地一剑竖斩,在时空幻变的罅隙里,恰恰斩中那道代表苍图神罚的光线。  

仿佛命中注定!  

这名为“天不假年”的天道杀剑,不叫这神光再往前。  

此一光,碎成亿万光。  

极致的璨白,仿佛一颗太阳炸在了山道上。  

无尽的光线向四面八方所有的一切位置飞射,就连这至高神山的山道,都洞穿了无数的裂隙!  

姜望却只是衣角轻卷。  

遥远山道上的涂扈,自然也丝毫无损。  

当然是平分秋色的,谈不上占优或者落了下风,双方都只是在试探的阶段。  

而姜望已经知晓了他该知晓的。  

毕竟是当世最强的神祇,是在现世新时代里,唯一以落后于历史的神道,占据霸国地位的存在。  

苍图神的神位,没有那么好争。  

诚然牧太祖赫连青瞳是盖世豪杰,悍然夺神一战,打得苍图天国都封闭。  

诚然是温水煮青蛙,一代代的牧国天子登天国。  

作为超脱者的苍图神,又如何能只是年复一年的失血?  

自夺神正式发起,苍图天国封锁以来。穹庐山和至高王庭长期并峙东西两原,神权与王权并举。  

草原帝国的强盛,是苍图神教和牧国王庭的共同诉求。彼此杀伐则必然为外敌所吞。所以穹庐山和至高王庭一直都是合作进取的,双方都以壮大草原帝国来为天国战争添柴助力。  

在对内斗争频频失利的情况下。为了替苍图神赢得更多信仰力量,也是在神权王权逐渐失衡下的奋力一搏…前任神冕大祭司北宫南图主导了南下战争,想要折断第一道属国盛国这柄架在草原门口的刀,并在李氏盛国放牧神恩。  

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豪赌。  

输家输掉对内对外的一切。  

若是赢了…  

苍图天国将在苍图神教的主导下推开大门。他能凭借巨大的信仰收获,重新点燃诸神神火,令得苍图诸神,力援穹庐山!  

最后他死在战场上,头颅割为景国应江鸿的武勋。  

大牧女帝由此直接掀开草原上的变革,一举夺权穹庐山,将自己的亲信推上神冕布道大祭司的位置,并以帝命敕封,为其加冕,从此压过神权一头。  

但苍图神并非毫无还手之力。  

神冕是尊位,布道和祭祀都是神职。神冕布道大祭司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苍图神,传播苍图神的信仰。  

这样一个位置,不是说牧国皇帝把谁推上去,祂就能认的。  

也不是说祂陷在苍图天国的夺神战争里,就完全无力干涉——祂只是假意无力干涉,以期麻痹赫连氏族。  

至少在神冕布道大祭司这个位置上,祂有绝对的掌控力,因为这是祂在人间的最高代表,祂最亲密的神仆。  

所以涂扈继冕不久,就已经被苍图神召唤,重归神信。  

什么“信仰自由,万教合流”,包括一再弹压苍图神教内部,都是为了叫赫连山海松懈大意,令她以为大势已成,夺神必胜。从而草率地发起最后一击,以巅峰当朝天子的身份,驾国势征天国。  

届时苍图神便能反吞,反而将这国势和信仰一体握住。  

当然,大牧女帝技高一筹,早有准备。甚或者涂扈的特殊修行,一早就是为了这刻。  

涂扈人神合一证了绝巅,绝巅之后却又人神两分!  

皈依于苍图神的,乃是神涂扈。  

而始终保持自我,仍然忠于赫连山海,一直真正掌控这具身体,乃至于现今在人间布局的,是人涂扈。  

这一切姜望在看到神涂扈拦路的时候就已经想明白,此刻则是补完了具体细节。  

值此夺神战争的关键时刻,神冕布道大祭司自然要登天国护道。涂扈便分出神涂扈,令其受召。  

过于复杂的计划不可能通过默契来完成,人涂扈面对的毕竟不是重玄胜。所以他希望姜望做的事情,说起来倒也简单——  

杀了这个神涂扈,或者至少拦住神涂扈,使之无法干涉穹庐山顶的夺神战争。  

当然只是说起来简单。神涂扈在苍图天国的力量,受整个天国支持,并不输于涂扈人神合一的巅峰状态。而涂扈可是当前草原最强的绝巅!  

“天道之剑?天人?”神涂扈持权杖在彼,眸中神光瞬闪千万次:“你是…姜望,果是万界传名者!”  

他一瞬间就把握了许多真相:“原来如此,我的‘人身’落子在你身上。主动与季祚论道,用血雷公弱点加神傀,换取景国放手,这只是目的之一。他同时也要通过这一战自伤根本,以削我这神躯实力,为你铺垫!他又抹掉了自己对你的认知,令我此刻只能从天地获知你名,重新认识你的存在。”  

为了让姜望有更多胜算,人涂扈做了多手准备。  

一是主动与季祚论道,自伤其身,以削实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