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菩萨拿月(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皇之道,才是“阳”的精神。烈日天雄的阳国,才值得人们怀念。  

今日的他,当然已经比他的父亲更强大。  

可是他也并没有证明“堂皇”的正确。  

他离开阳国之后,过的是阴影里的杀手生活,最后亦是背叛了秦广王,才得到执地藏的敕命。  

不是未对秦广王出手,就不叫背叛。  

当初他带着阳国皇室遗留的财富,草率地找上地狱无门,那些阎罗都要将他生吞活剥,是尹观坚持做正规的杀手生意,一手拿酬金,一手办事。后来还给他加入组织的机会。  

好几次濒死,都是尹观救的他。  

他却在真神的机遇前,走进了阎罗宝殿。  

兜兜转转这么久,他好像只是证明了他的父亲…当初其实没有选择。  

不堕魔道,连挣扎的机会也没有。  

是他太天真太幼稚,当初根本就想得太简单。还是他不够强大,未能践行自己的理念?  

阳玄策其实不知。  

他明白这种道路上的困惑,正是他未能完全掌握真神力量的原因之一。  

但阎罗做阎罗该做的事情,或许也是一种道路。  

“好了,就这么处理吧。往后有类似事情,照此成例。”最后阳玄策说。  

他合上了章书,命属吏都散去。  

感受着冥府神职给予自身的积极反馈,他想——其实真地藏的“救苦幽冥众生”,听起来当然非常宏大。但本质上和他当初在仓丰城做得也差不多,都是想办法让普罗大众过得更好一些。  

积小善,救一人。积大德,救苍生。  

他有了隐约的觉悟,可惜没有时间了…  

不知为何,早就学会了接受结果,现今还是有些遗憾。  

他挺直了腰脊,坐得端正了,尽量让自己平静。  

纠伦宫的神辉已经熄灭过,此时又点燃。  

威严莫测的阎罗天子身,正坐于彼方大座。主掌此宫的冥府神职,仿佛这一刻才得到真实的验证,才拥有冥世的认可,获得冥世倾力的支持。阎罗大君的威严,如海潮一般向四面八方席卷!  

阳玄策心中明白,秦至臻已经剖见冥府神职而掌之,接下来亦是诸强列席分肉之旧事,他要么抱紧其中一条大腿,要么也成为席上被分的肉。  

现在滚蛋,也是来不及的…  

七非宫的大门,似是被风推开。  

殿内的烛台在墙壁上投下倒影如怪枝,黑衣挂刀的秦至臻本尊,一步步走来,来到了大门外。  

终于到了最后的时刻。  

明辰宫里静藏的众生僧人,亦抬步欲前。  

苏奢他不去救。阳玄策的话,若有生死危险,他还是愿意搭一把手。  

秦至臻的人情,大不了下次再创造机会让他欠…  

但这一步刚抬起,又落回。  

因为他的面前,出现了一尊黑衣赤足的僧人!  

此僧人,光头如月洗,面容慈悲。身具宝相,眸光温暖。  

众生僧人竖掌礼敬:“尊菩萨!”  

真地藏确然有佛陀之尊,佛陀之威能,但大誓曰“地狱不空不成佛”,故也称为菩萨。  

同一时间,这尊黑衣赤足的僧人,也出现在七非宫的大门处,立于门槛之前。  

背对平等王阳玄策,面对秦至臻。  

“施主。”真地藏垂眸道:“便到这里吧。”  

声音当然是温和的,态度当然是在劝说。  

可秦至臻,已一步都进不得。  

怎么贞侯已经同真地藏沟通过,冥府神职秦国也愿补充,地藏宏愿秦国也愿支持…一如早先姜望、尹观杀阎罗旧例,真地藏却还是现身出手?  

秦至臻想不明白,但也不会狂妄到对超脱无礼。  

他合掌礼道:“晚辈见过地藏菩萨!”  

“尊菩萨之宏愿,遍照诸界,晚辈诚敬。今至冥府,愿为此愿出力。不意见尊菩萨于门前,此心受阻于尊心…”  

这位代表大秦帝国的天骄人物,敬声问道:“不知菩萨何意,能否明言?”  

真地藏很少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此刻缓慢地将意愿推演为语言:“天华地宝,万物自然。冥世之中,我不夺权,诸方自取可也。但阎罗宝殿…不许人来。”  

同样是一身黑衣,秦至臻黑衣如铁似甲衣,真地藏的黑色僧衣,却是这幽冥世界漫长的夜。  

秦至臻沉默了片刻:“您说的‘不许人来’…是指?”  

真地藏道:“十殿阎罗,此后当以功德证之。所有缺位,不由你们安排。”  

以功德封神,倒不是什么稀罕事,神话时代早就有过。如今楚国的章华台,妖界的封神台,亦是因功就勋,本质相同。  

但这话虽是对秦至臻说,也传遍了幽冥世界所有外来者之耳——  

真地藏出面定规矩了!  

作为一尊极纯粹的超脱者,世尊救苦宏愿在冥世的具现,很多人都在试图认知…真地藏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都知祂纯粹、无私,似于太虚道主。  

可超脱者就是超脱者,岂有如此狭隘简单的定义?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不存在可以完全等而视之的超脱者!  

祂们应是各具不可想象的威能,超脱于一切规则之上。  

都知如今的地藏,除了救苦之愿,并无它求。但这份宏愿,究竟要如何实现?  

秦至臻认真地思考过后,才字斟字酌地道:“菩萨钧旨,秦某岂有不从?”  

属于他的冥府鬼卒,顿成乌云卷去。方才还晦压压的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