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燃灯过去(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越国的龚天涯坐下了,黎国的尔朱贺站起来。  

彼往此继,生机勃勃。  

洪君琰统合西北、建立黎国后,就一直将鼓励生育定为国策,又全国范围内遴选根骨极佳的婴儿,由朝廷出资、集中培养,优中拔优,剑指黄河之会,乃至于新一届的太虚阁员。  

他从“过去”醒来,黎国虽新,不缺历史,需要一再证明的,是国家的未来。  

尔朱贺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举国之力培养出的天才。  

相较于旧雪之谢哀,他要更"新"一些。更能代表黎国的朝气。  

“黎国尔朱贺,敬问真君。“  

尔朱贺才十一岁,骨架粗大,壮得像头小牛犊,猛地窜起来,像在跟谁较劲,很有一股咆哮山河的气势。  

"当今之世,百花齐放,天下争鸣。道长久,武新拓,神犹存,人问仙一一真君说天上无仙,是仙路已绝吗?"  

于美鱼这时才惊觉,黎国开国皇帝洪君琰,也是仙宫传承者,本就是以长寿仙法跨越时代。  

其人所执掌的凛冬仙宫,后来成就了霜仙君许秋辞。  

但洪君琰现在又回来了.....是否意味着长寿宫己回归?  

放眼当令之世,从已知的情况来说。  

秦国贞侯许妄,执掌因缘仙宫,也是当世最完整的一座仙宫。  

镇河真君姜望,身兼云顶仙宫,如意仙宫,万仙宫部分传承,曾在天京城复刻半完整的云顶仙营。  

地狱无门秦广王,明确拿到了万仙宫的传承。  

甚至于当世超脱者凰唯真,曾经也把握过驭兽仙宫!  

再加上洪君..  

仙宫时代的影响力,似乎从未被真正抹去!  

不仅没有彻底消失,反而在不知不觉间,已是现世举足轻重的传承力量,仙宫横世的时代,难道还能复苏?  

"答尔朱贺而非黎国尔朱贺。"天人法相淡声道:"我不算太懂仙人,无法妄言仙路。但知——天无绝人之路。"  

尔朱贺有自己的路,但黎国尔朱贺,可能有不得不走的路。  

尔朱贺不太像个孩子,没有什么富出天真,像个苦寒之地走出来的真正战土,好像随时都要跟谁搏斗,此刻看着姜望:"真君是说,天意悲悯吗?"  

"天无绝人之路,不是说天道仁善,与谁留路。而是人要往前走,谁都挡不住。"姜望道:"人生之路,无非三条,第一问自己想走什么路;第二问自己擅长走什么路;第三问自己能走什么路一一天下争鸣脚下路,百花齐放都是春!"  

尔朱贺若有所思,轰隆隆地坐下了。  

相对于姜望现在的境界,年轻的天骄们实在差得太远。  

哪怕是修为最高的龚天涯,从内府走到绝巅,也是无穷路,无尽峰。  

他们当然可以有术的寻求,但坐拥如此良机,哪怕是向姜望请教内府夺魁的那般剑术,也是巨大的浪费。  

年轻的天骄来此,更多是寻求道的指引。  

而如诸葛祚,他认为观察更胜于询问,人在无意间所披露的细节,展现的答案,远比深思熟虑后的专意回答,要更真实也更具体。  

近距离观察当代传奇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  

当今之世,每一个有志于绝世的天骄,都必须要看到前方屹立的姜望。  

朝闻道天宫一经建立,即刻群拥而至。  

他们来此朝圣,来此闻道,来见最高的山,此生也要跨过此山去,才算绝顶。  

谁来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谁是下一个姜望?  

谁会像姜望超越向凤岐那样,成为那个超越姜望的人?  

这也是朝闻道天宫建立的目的之一,是姜望在寻找的答案。  

无有此志,不能称绝世!  

当然诸葛祚也观察龚天涯。姜望是高处的风景龚天涯是身边的旅人。  

越国已经不足为虑。  

在现在的舆论环境里,文景琇自革,普遍不被视为打破一切的勇气,而是穷途末路中的最后挣扎。  

越地乍破还建之后的欣欣向荣,也不过是一个菜圃子的春天。  

章华台的枢官们常有议论,言此为"试田"。  

越国政改里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都会成为楚国的教训,越国政改里犯下的错误,都会在楚国的政改中,被提前解决。  

楚国人甚至会明里暗里地"帮助"越国,当然不是帮它更强大,而是守住它的篱笆,让这个菜圃无论怎么折腾,都不至立即崩溃。  

一月上大夫张拯使魏国。  

二月献谷钟离炎登书山。  

国家改制,政权动荡,君亡相死。如此种种所必然面临的外部风雨,楚国替越国担了!  

楚国政改里的种种大胆妄图,都可提前在越国尝试。能则大步,不能则止。  

小小一座门前菜圃,无论怎么折腾,其蒂结的果实,最后都必然是楚人盘中餐。  

如枢官朱虞卿所言——"大可闭看风吹雨,卧听丝竹,执箸而慢食也。"  

诸葛祚对此有不同意见一一越地相对于楚地,是有其优势的。  

一则公卿尽死船小好调头。二则"试田"更大胆,步子迈得更快…照料得好了,丰沃远胜后来者。  

人道洪流所反哺的第一波丰厚资粮,就是越地的希望所在。享尽改制红利,一跃飞升。大约也是高政看到的天光。  

在这件事情里,凰唯真的态度也至关重要。毕竟即便真能攫取天光,也要凤栖梧,才能彰湿。  

从某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