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天不许(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离。中域广袤,曾经立国千计,各有香祠。多年来累并累合,如今尚有百十国,皆为道属。  

也一掠而过。  

人间的风景瞰于高穹,有时也只剩一个掠影。无怪乎越往高处,人性越难见。天上人不见人间人,看不到凡人的悲喜,听不到凡人的哭笑。久而久之,看不见“人”。  

见闻之舟的速度太快,中域壮丽风光不及细看,那无形的屏障却已经被叩开。  

飘渺云雾卷如帘,清涧流泉似仙音。姜安安立于纯白之飞舟,脚边伴着一条灰狗,眼中所见,是一片极目不见尽处的高崖,上不知何处为顶,左右不知何处有尽头。润泽暖辉,流动灵光,分明是玉璧,哪里见石色!  

在那无尽石壁之前,有一条蜿蜒清溪。清溪之岸,矗立白石一方。  

白石之上,盘坐着一位锦衣男子,玉面贵颜,身姿挺拔。手中握着一柄铁扇,抬眼向这边瞧来。  

顷刻夺了山色。  

他的眉峰才是山,他的眼睛才是月。  

他只是慢慢地抬起眼睛,就像是一座万丈高峰,正拔地而起,轰轰隆隆。  

在凌霄阁养得胆大的姜安安,骤见此般景色,此般宗师气象,竟有些不知所措。但耳中已听得兄长温笃的声音,令她放松下来:“不要分心,抓紧时间,能看多少是多少。”  

姜真人要妹子看的,自然是无涯石刻。  

无涯石壁上四十九部道藏经典,万古以来,不断更迭,始终代表着道学的巅峰。  

姬景禄选择在此处约斗姜望,正体现了他要圆满道途、登顶武道的意志。如果说在武道这片土壤上,注定建木成林,他姬景禄便要代表道学,竖起最巅峰的一枝。  

当然,这无涯石壁上的道藏,也会对横剑于前、助他砺道的姜真人开放。无论姜望需不需要,这都是他的诚意。  

但他断不曾想到,姜望居然带了一船人!这纯白之舟上,连人带狗,满满当当,个个求知若渴。  

他的眼睛,本是充满战意地看过来,扫见这么些人,不由得愣了一下。  

“姬宗师。”姜真人毕竟还是有一点点的不好意思:“我请这些亲友来观战,一睹景国武道宗师的风姿,不知是否合适?”  

“有何不可!”姬景禄笑了起来:“道法自然,天生地养,万物可亲。道门的‘门’,从来不是匡天下,而是迎众生!诸请自便!”  

他顺手一拂,将无涯石壁上的云雾都拂尽。那体现天地至理的刻字,便印入每个人眼中。  

纯白之舟上,姜安安、褚幺、叶青雨、白玉瑕、连玉婵,各据一处,或坐或立,望着无涯石壁入了神。就连蠢灰,也圆瞪着它的狗眼。  

道藏有缘,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还有这见闻仙舟,为他们护道。  

虽则这无涯石壁珍贵非常,多待一时是一时的好处,姜望却也不刻意耽误时间。脚步一抬,便从见闻之舟上跃下,轻盈得像一只飞鸟:“姬宗师,猕知本说天不许——想他毕竟妖属,不近现世天人,且试我这一剑!”  

他欺天而来,假天之意,斩下一记“天不许”!  

这是天道不许武道绝巅的一剑。  

猕知本曾经召出来,却被姜望自己按捺住。在姬景禄已经准备完全的此刻,再引天道砥砺之。  

可以视此为天劫,渡劫之后,脱胎换骨。  

姬景禄如此敞亮,他也要拿出一点真东西才行。这即是他所尝试的欺天手段。  

他现在真正在代表天道出战,只是错过了武道冲击绝巅的那个时间段。  

这其实也是一种极危险的状态——一方面他封印了天人状态,隔绝了天道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响应天道召唤,借天道之力而用,欺天而行。  

就相当于把天道力量栓在门外,既不让进门,又不让走远。也就是天道没有具体的性格和意志,不然非得砸了这屋。  

但这种尝试若是能够成功,姜望就可以用“欺天”的方式,借用天道力量,而不走进天道。  

姬景禄坐在那方白石上,怔愣愣看着那垂落的剑锋。  

这姿态正如卜廉求道。  

武道二十六重天的武夫,一根头发丝都能担山。  

他却好像不堪重负,挺拔的坐姿逐渐佝偻。  

姜望此时的眼神没有半点情感,他的剑也没有半分偏移。令人毫不怀疑,他要代天道“斩逆”的决心。  

一个好像在等死,一个好像要杀人。  

就在长相思即将点落的时候——  

姬景禄手中的铁扇已打开,往高空一扇。  

呼呼呼咆哮而出的气流,在空中汇涌。竟然聚成一座气流之山,轰鸣着往高穹去。  

扇面又起雾,雾气聚为云,云更涌成海。  

云海推山,山叠几重。  

在姜望和姬景禄之间,再没有一丝空处。所有的空间,都被姬景禄的武意填满。  

剑尖点落那画中的云山,像是点碎了一团墨,炸开了一团棉——  

万丈的高峰,万顷的云海,一瞬间全部碎开,竟风流云散。  

天不许!  

但姬景禄已经走下那白石,站在清溪边。  

他不再抬头看,而溪水有照影。  

他右手执铁扇,左手并指一挑,溪水中的照影如游鱼,在溯流的季节竞相跃出。  

有白石边执扇的武者,天边的流云与碎风,不在画中的见闻仙舟,舟上注视无涯石壁的人…  

总之此般情景尽入武道画意,又尽数跳到姬景禄的指尖,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