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壮哉斯名(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不可。存不存在那样一位强者都是两说,元嘉大帝当初并未伤及根本,不到百年,又有巅峰大战。我更倾向于那时候是他独自击退的一真道主。再者说,羽祯大祖当初前往混沌海的时候,明确没有超脱。」  

鼠伽蓝这一次难得地没有唱反调「羊光头说得对,此类野史太多,空谈大事,不足为凭。」  

至于羽祯与元熹大帝互为政敌,一度相争生死,更是争位之后才舍下所有基业,远走混沌海,性质几近于放逐。万没有回归之后主动援救仇敌的道理…他们倒是并不提及。  

盖因以羽祯大祖的胸襟,在种族战争之中,是完全做得出援救昔日政敌的事情的。  

「我同意兰若姑娘的猜测。」抚着青铜鼎的鹿七郎道「羽祯大祖能够安然回来,从容往返混沌海,不就是一种超脱的证明吗?」  

「此事天妖亦可为。」羊愈法师道∶「我教鹏迩来菩萨,就曾完成过孤身往返混沌海的壮举。」  

鹿七郎道:「对鹏迩来菩萨来说,此为壮举。对羽祯大祖来说,他悄然来去,未曾泛起任何涟漪。这当中的差别,难道还不明显么?」  

他们这些个妖族天骄,在这里讨论历史隐秘,讨论得认真。  

镜中世界的姜望,听着却是一愣一愣。  

一真道主是谁?  

在妖界呆了这么久,他当然知道对妖族来说,元熹妖皇是多么伟大的存在。  

而这个一真道主竟是孤身潜入妖族军营,险些刺死元熹妖皇,成功遏制了妖族攻势的存在,那应当也是人族的伟大传奇才是!  

我再怎么读书不多,史书也是读过好几箩筐了,为何对这个名字竟如此陌生?  

有些历史在人族被抹去,但妖族可不会帮人族涂抹。反之亦然。妖族在远古时代的恶行于人族这边是血案堆成了山,那《太古经传》上可是一字未见。  

在妖界挣扎求存的这段时间里,姜望也着实是对照着检阅了不少历史记忆。明白历史亦是兼听则明,不是谁写的字多,谁就真实可信。真相客观存在,但不必然留存。所谓的历史真相,在很多时候都只局限在某一个视角里。  

前贤司马衡写在《史刀凿海》开篇的那一句,「鲁钝之人,唯观史而得自知。无舟可渡,削刀凿海。」  

真是写尽了对历史的敬畏。  

姜望第一次读到,也是肃然起敬。但唯有经历了更多之后,方能稍稍理解,那一份发自内心的敬畏,竟是从何而来。  

站得再高,也要仰望星空。而哪怕是踏进星河,也要追忆历史。  

当下他只能按下疑惑。  

这一真道主之名,若能回归现世,自有机会探寻。  

蛛兰若这时候又道:「我之所以猜测羽祯大祖曾于那次出手,并不只在一事。」  

「在那次遇刺之后,元熹大帝多次流露出退位让贤的想法,在公开场合、在私下奏对中都有。可环视彼时之妖界,有谁当得起元嘉大帝的这个‘贤,字呢?」  

「元嘉大帝晚年,说起平生三件自傲事。其中第二件就是同羽祯大祖相争。元嘉大帝早已是绝巅之上的存在,若是羽祯大祖未曾成就,他何至于念念不忘?」  

羊愈法师已经被说服了。  

当然还可以有许多反驳。  

比如争位妖皇是元熹大帝一生中最关键、最势均力敌的一场斗争,自然让他难以忘怀。并不能说明什么。  

但从历史中遗留的那道空白,到眼前这座毁坏的天妖法坛,再到这只疑似羽祯大祖肉身所化的青铜巨鼎。  

的确找不到比蛛兰若所说的更合理、更恰如其分的历史画面,来将之一一填补。  

最后只是道了声:「诚哉斯言!」  

鼠伽蓝更是道:「壮哉斯名!」  

众妖都沉浸在那段历史中,既有感于羽祯大祖的伟大,也震撼于人族的强大,那只身潜入军营刺杀大帝的一真道主,究竟是何等样恐怖的存在?  

是和元嘉大帝一般,已经落幕了吗?还是依然活着,且在时光里变得更加强大?  

倒是蒙面的太平鬼差镇定非常,一身肥肉,颤都不颤一下。  

太平道主分念亿万,一缕分念就足以支持他争局神霄。那是何等匪夷所思的强大?  

人族有一真道主,妖族有太平道主,也并不输了什么!  

这时候有一个幽幽的声音响起。  

「如果说兰若姑娘所言,就是历史的真相…当然我自己也是认可这种推断的。」  

众妖回头,才看到站在平台边缘的蛇沽余。  

这大约是她在众妖齐聚后第一次主动说话,也因此把自己从‘被忽略,的状态中挪走。  

邪异的赤纹爬上脖颈。紫发娇颜,在云海前摇曳生姿。  

「那么问题来了。」  

她慢慢地问道「羽祯大祖若已超脱,成就了绝巅之上,又为何会在这神霄世界里,自举为天妖法坛?」  

「甚至于…是他自己自愿奉献,还是被谁埋葬?」  

「且这座天妖法坛,又是被谁毁掉的呢?」  

这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难以回答。且一个比一个,更叫思索其问的妖怪不寒而栗。  

是啊。如果说羽祯大祖已经成就绝巅之上,且在自混沌海回归之后,还出手救了元熹大帝一次。为什么还会有眼前这座天妖法坛呢?  

一位成就绝巅之上的伟大存在,怎么会死得如此无声无息,死得甚至没谁可以确定他是否超脱!  

这太不合理,完全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