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旗镇山河(2/3)
来,她也可以像先帝一样游刃有余了。朝臣那些遮遮掩掩的表达,潜藏在公心里的小小私心,她一搭眼就能瞧见个七七八八。不言则已,每有言之,必切中要害。
政事一件一件的处理了,如流水过觞。
大夏这三十二年积累的国势,仍然可以叫她感受到力量。
未来还很长,她想。
有小黄门趋步进来,跪伏在垂帘外:“岷王殿下来了。”
“宣。”夏太后只道。
读奏折的宫女立即闭嘴,记录旨意的宫女也停笔。
但全都不由自主地、用眼角余光往帘外瞥去。
不多时,神武年代的传奇,岷王虞礼阳,就已经逆着光线,走进殿中来。
“见过太后殿下。”他温声行礼。
无论风采仪表,权势地位,乃至于个人实力,都是大夏第一等的人物。
无怪乎叫人移不开眼睛。
“岷王请坐。”夏太后的声音从珠帘后传出来。
珠帘之前,大殿正中,摆放了一张尊椅。
虞礼阳走上前去,便自坐下,隔着珠帘与当朝太后对话。
“剑锋山一日即陷,是本王之过。”他如是道。
夏太后道:“战事经过,哀家已知。那曹皆以势强压,确无可当。说到底,非战之罪。是我大夏国弱,才使岷王声名受辱。”
虞礼阳苦笑一声:“太后这么说,是在宽解小王。”
“此中事,明眼人皆知,不要在意庸人俗语。”夏太后缓声道:“天生岷王,是我大夏之幸。岷王能够为国家舍声名,哀家几有泪垂。”
虞礼阳不得不承认。
即使他足够强大,即使他立在超凡之巅峰,即使他根本没有被那些抨击所影响。
夏太后的话语,还是给了他巨大的安慰。
就像当年夏国全境烽火,他的骄傲在战场上被一再打破,自命风流的他退了又退,逃了又逃,狼狈地回到了贵邑城下,回到大夏最后的王都。
那天他一抬头太后她凤冠霞帔,立在贵邑城头,如一支正在燃烧生命的蔷薇花!
那么鲜艳、那么灿烂,
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
疲惫干涸如彼时的他,重新获得了生机。
那种力量,支撑着他在后来的岁月里,一次次站起来。
支撑着他成为岷王。
支撑着他今日,为大夏国柱!
“说起来…”虞礼阳道:“齐军对剑锋山防线的熟知程度,远远超乎小王的意料。小王很怀疑,咱们大夏对齐国而言,还有什么秘密。”
曹皆看到他的第一时间,就直接押上重注,显然是已经看到了最后的结果。
这种笃定,这种熟知,绝不是情报二字可以解释的。
夏国军方,必然有人巨细无遗的泄露了剑锋山防线的情报!或许,不仅仅是剑锋山…
那个人是谁?
谁是国贼?
虞礼阳非常清楚。
靖安侯华鸿诏最后选择赴死,未尝没有以死明志的意思在。
毕竟他的儿子华方宇,丢关丢得实在可笑。轮到他亲自来守剑锋山的时候,剑锋山的相关机密,又被齐军渗透成了筛子…
万没有苛责死人的道理。
华鸿诏既然用生命证明了他的忠诚,靖安侯府就不会遭受打击。
只是…若不是华鸿诏,那是谁?
“哀家倒是觉得,岷王不必过于关注这些。”珠帘后,夏太后的声音道:“死生大事,齐人又兵强马壮,霸绝东方。有人畏惧之下投诚,是再正常不过、也不可能禁绝的事情。”
“或许咱们大夏对齐国来说,的确已经没有什么秘密。但也不需要有什么秘密。”
“此国家兴亡之战,靠的不是秘密,不是什么隐藏的手段。而是切真的实力、审慎的智慧、团结一切的信念,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勇气。”
夏太后的意思很明确,如非有确凿的证据,她不会在现今这个时候,大张旗鼓地彻查内奸。
她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而不是在这个时候使群臣互相猜忌。
那个人不揪出来,会有很多问题。但是现在就想要揪出来,会有更多问题。
反过来想,曹皆之所以并不掩饰他对剑锋山防线的熟悉,是不是正是要让他们自乱阵脚呢?
此一步是争在庙堂!
而夏太后选择忽视,举国抗齐,大势裹挟,她要让那个内奸也不得不出力。
虞礼阳道:“太后说得是…同央城防线是小王亲自负责构筑,后半段由武王殿下接手,除我们和龙礁将军之外,再无人有深刻认知。齐人便是想渗透,也无处可渗透了。”
“所以祥佑府,才是真正检验我夏国军人的战场。”珠帘之后,太后的声音是带着重量的。
她的期许,自在其间。
她的忐忑,也并未掩饰。
虞礼阳本想说,剑锋山这么快被击破,留给武王的时间太少,不知道他老人家能不能够提早完成防御构筑。
但最后只是说道“是啊!”
同央城高有四十九丈,是难得的雄城,屹立在江阴平原。
山南水北是为“阳”,山北水南是为“阴”,所以这处平原自然是在涟江南面。
准确地说,在这条大江的西南方。因为涟江在舆图上是倾斜的。
江阴平原本来无险可守,同央城立在此处,便成了险要。
所谓雄城,所谓高墙,绝不是简单的堆砖砌土。
不然的话,
政事一件一件的处理了,如流水过觞。
大夏这三十二年积累的国势,仍然可以叫她感受到力量。
未来还很长,她想。
有小黄门趋步进来,跪伏在垂帘外:“岷王殿下来了。”
“宣。”夏太后只道。
读奏折的宫女立即闭嘴,记录旨意的宫女也停笔。
但全都不由自主地、用眼角余光往帘外瞥去。
不多时,神武年代的传奇,岷王虞礼阳,就已经逆着光线,走进殿中来。
“见过太后殿下。”他温声行礼。
无论风采仪表,权势地位,乃至于个人实力,都是大夏第一等的人物。
无怪乎叫人移不开眼睛。
“岷王请坐。”夏太后的声音从珠帘后传出来。
珠帘之前,大殿正中,摆放了一张尊椅。
虞礼阳走上前去,便自坐下,隔着珠帘与当朝太后对话。
“剑锋山一日即陷,是本王之过。”他如是道。
夏太后道:“战事经过,哀家已知。那曹皆以势强压,确无可当。说到底,非战之罪。是我大夏国弱,才使岷王声名受辱。”
虞礼阳苦笑一声:“太后这么说,是在宽解小王。”
“此中事,明眼人皆知,不要在意庸人俗语。”夏太后缓声道:“天生岷王,是我大夏之幸。岷王能够为国家舍声名,哀家几有泪垂。”
虞礼阳不得不承认。
即使他足够强大,即使他立在超凡之巅峰,即使他根本没有被那些抨击所影响。
夏太后的话语,还是给了他巨大的安慰。
就像当年夏国全境烽火,他的骄傲在战场上被一再打破,自命风流的他退了又退,逃了又逃,狼狈地回到了贵邑城下,回到大夏最后的王都。
那天他一抬头太后她凤冠霞帔,立在贵邑城头,如一支正在燃烧生命的蔷薇花!
那么鲜艳、那么灿烂,
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
疲惫干涸如彼时的他,重新获得了生机。
那种力量,支撑着他在后来的岁月里,一次次站起来。
支撑着他成为岷王。
支撑着他今日,为大夏国柱!
“说起来…”虞礼阳道:“齐军对剑锋山防线的熟知程度,远远超乎小王的意料。小王很怀疑,咱们大夏对齐国而言,还有什么秘密。”
曹皆看到他的第一时间,就直接押上重注,显然是已经看到了最后的结果。
这种笃定,这种熟知,绝不是情报二字可以解释的。
夏国军方,必然有人巨细无遗的泄露了剑锋山防线的情报!或许,不仅仅是剑锋山…
那个人是谁?
谁是国贼?
虞礼阳非常清楚。
靖安侯华鸿诏最后选择赴死,未尝没有以死明志的意思在。
毕竟他的儿子华方宇,丢关丢得实在可笑。轮到他亲自来守剑锋山的时候,剑锋山的相关机密,又被齐军渗透成了筛子…
万没有苛责死人的道理。
华鸿诏既然用生命证明了他的忠诚,靖安侯府就不会遭受打击。
只是…若不是华鸿诏,那是谁?
“哀家倒是觉得,岷王不必过于关注这些。”珠帘后,夏太后的声音道:“死生大事,齐人又兵强马壮,霸绝东方。有人畏惧之下投诚,是再正常不过、也不可能禁绝的事情。”
“或许咱们大夏对齐国来说,的确已经没有什么秘密。但也不需要有什么秘密。”
“此国家兴亡之战,靠的不是秘密,不是什么隐藏的手段。而是切真的实力、审慎的智慧、团结一切的信念,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勇气。”
夏太后的意思很明确,如非有确凿的证据,她不会在现今这个时候,大张旗鼓地彻查内奸。
她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而不是在这个时候使群臣互相猜忌。
那个人不揪出来,会有很多问题。但是现在就想要揪出来,会有更多问题。
反过来想,曹皆之所以并不掩饰他对剑锋山防线的熟悉,是不是正是要让他们自乱阵脚呢?
此一步是争在庙堂!
而夏太后选择忽视,举国抗齐,大势裹挟,她要让那个内奸也不得不出力。
虞礼阳道:“太后说得是…同央城防线是小王亲自负责构筑,后半段由武王殿下接手,除我们和龙礁将军之外,再无人有深刻认知。齐人便是想渗透,也无处可渗透了。”
“所以祥佑府,才是真正检验我夏国军人的战场。”珠帘之后,太后的声音是带着重量的。
她的期许,自在其间。
她的忐忑,也并未掩饰。
虞礼阳本想说,剑锋山这么快被击破,留给武王的时间太少,不知道他老人家能不能够提早完成防御构筑。
但最后只是说道“是啊!”
同央城高有四十九丈,是难得的雄城,屹立在江阴平原。
山南水北是为“阳”,山北水南是为“阴”,所以这处平原自然是在涟江南面。
准确地说,在这条大江的西南方。因为涟江在舆图上是倾斜的。
江阴平原本来无险可守,同央城立在此处,便成了险要。
所谓雄城,所谓高墙,绝不是简单的堆砖砌土。
不然的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