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风雨如晦(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很是费力,索性任由风雨沾衣。  

“说起来,我倒还没有问过。这章玉璧,你是怎么拿到的?”  

他听到前面那个声音问。  

他走在这人的身后,来不及思虑周全,索性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这世上总有一些人,自命不凡。  

他们自觉义之所在,以为千军可摧。  

他们自负天才,想来天下无事不可平。  

对世道总有七个不服,八个不忿,讲四句道理,扛三分责任,求两字公平,得一心天真。  

听说何处不平,就往何处去。  

见得哪里不堪,就往哪里行。  

留下这块玉璧的,就是这样一个人。  

据说是哪个小国的贵族,不算年轻了,却还很气盛。  

好好的日子不过,为一桩与己无关的灭门案,追踪揭面的痕迹,追了足足四个月…  

最后成功被揭了面。”  

他脸上带着有些奇怪的表情,继续说道:“所谓英雄成功斩破长夜的故事,终究是话本里的演绎。更多的故事无声就结束了,更多的人悄然就沉默了。我所看到的,只是那些丰富多姿的人面,累聚为燕子的藏品。燕子对什么资源都不在乎,便拿这玉璧,换我做了几件事。”  

他说到这里就停住。  

也有一些惊讶,自己为何会说这么多话。  

他是看着那个人被揭面的。  

那张在痛苦中把天真和倔强都扭曲了的脸,在燕子的手中慢慢剥离,那个人痛苦的嚎叫与其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不同呢?  

王长吉没有问方鹤翎,燕子让他做的什么事来交换玉璧。虽然只要他问,就一定会有答案。无论方鹤翎有多么不想说。  

“你怎么看这个人呢?”他只是这般问道。  

在百倍于现世的重玄之力作用下,雨珠打在身上,很有一些痛感。  

这种程度的痛苦,方鹤翎只当挠痒,面对着王长吉这样的人,不遮不掩地道:“说是求名也好,说是卫道也罢。一怒拔剑为匹夫恨,把不自量力当孤勇。其实亲者痛其迂,仇者怒其执,观者笑其愚!”  

王长吉步履依然,又问道:“你在人魔的组织里待了那么久,这样的人多吗?”  

“喜欢送死的人,总归是不太多。”  

方鹤翎说着,也有了一丝迷惘:“但奇怪的是,竟也不少。听他们说,每过个几年,总有那么一些人出现,喊着除魔卫道之类的话,一茬一茬地死。”  

这个“他们”,指的当然是归属于无回谷的那些人魔。  

王长吉语气没有什么变化,淡声道:“其实真要论起来,你执着于张临川,一腔孤勇,一路前行,也算是这种人呢。”  

方鹤翎在雨中咧了咧嘴,任由雨水溅进嘴里。  

吞下来,有些涩味。  

“我只是因为恨,而不是为什么正义。”  

他很有觉悟地说道:“那种东西,只有小孩子会相信。这个世上没有的。”  

王长吉继续往前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绪,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很少会有什么事情,再使他泛生情绪。  

他不觉得方鹤翎说得对,也不觉得他说得不对。  

这个世界有时候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对或不对,谁又能说得清?  

“得一心天真…”他只这样呢喃了一句,便失去了谈兴。  

因为他突然想起来,曾经是有那样一个人的。  

那样“一心天真”。  

走在他身后的方鹤翎,也在雨中缄默。  

不知为何,方鹤翎的脑海里忽然想起一个身影。  

他其实很想知道。  

倘若再过十年,那个人会怎样回答。  

他想答案一定会有变化,又觉得,如果是那个人的话,或许也不会变。  

谁知道呢?  

轰隆隆。  

风更急。  

雨下得更大了。  

狂风如刀,骤雨似箭。  

打在光明咒外,如大军撞城,厮杀极烈。  

而声似一曲琵琶音。  

光明咒的笼罩范围内,机关迦楼罗的脊背上,温暖安宁。  

擅弄琵琶的屈舜华盘坐听雨,笑着问左光殊,有没有想起去年中秋的灯会。他们当时躲在郢城最大的那个灯笼里,也是听着外面的喧嚣,这样宁静地坐着。  

他们知道这个世界的吵闹,这个世界不知道他们的安宁。  

月禅师在最前方的位置打坐,看那宁定的架势,好像随时要掏一只木鱼出来敲击。  

这让左光殊无法自在地笑出来。  

这么多天过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行动,各有手段又配合默契,当然已有了收获。  

他们联手造访了天山,屈舜华已经达成了此来山海境的目的。  

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头,他们也将这样继续。  

此等风雨,并不是什么异兽的影响,而是山海境本身的天象变易。  

机关迦楼罗极速破开雨幕。  

笼罩背上三人的光明咒,像一盏雨中孤灯。  

忽而。  

“孤灯”一闪,似要熄灭。  

机关迦楼罗戛然顿翅,迦楼罗脊背上的三个人一齐站起!  

在前方晦暗的风雨中,有一个身穿红底金边武服的身影,踩破距离,踏进视野里来,越走越近。  

没有别的什么动作。  

但仅仅是其人身上招摇的气势,就几乎要将这光明咒碾灭!  

放眼整个山海境,除了斗昭,还能有何人?  

屈舜华身后已经隐现天女虚影。  

左光殊身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