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扶摇(1/10)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观衍前辈曾说,若出现什么意外,那座化为星环缠在姜望手腕上的星楼,会带他回到他来的地方,或者是去七星对应的其它世界。  

当然现在观衍前辈成就星君,自是不需要因循旧路。只袍袖一挥,无穷无尽的玉衡星光就裹挟着姜望离去。  

真可谓莫测之伟力。  

虽然过程仓促了些…  

这是一次超远距离的旅行,且不同于先前两次,或在七星楼里,或在观衍前辈的星楼中,这一次姜望几乎是肉身横渡。  

纯粹以肉身洞穿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这是外楼修士怎么也无法企及的威能。  

当然姜望的身外星光…包裹得实在有些太严实。  

旅途中是完全不会有什么难题需要他以肉身面对的。  

玉衡星光密集得几乎凝实显形,身在灿烂星光中的姜望,其实也并无余暇欣赏宇宙风景。  

因为…他正在星光淬体中。  

绝大多数修士成就外楼后的第一步,就是接引位于遥远星穹的圣楼之光,以星光淬体。外楼修士的肉身普遍强过内府修士一个台阶,也正是因为如此。  

但姜望星光圣楼的最后一步来得太突然,被观衍大师随手一抓就成型…他自己都是懵的,所有的反应都慢了一拍。  

直到此刻,在回返现世的旅程中,才开始自然而然地淬炼肉身。  

淬炼肉身,只能用自身所掌控的星光。所以虽然他的星楼就立在玉衡星辰的核心位置,也不能直接以此刻包裹他的海量星光淬体…  

也不太需要。  

因为他立成的第一座星楼,此刻传来的星力太澎湃!  

外楼星力奔走在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姜望不断地以道元接引合之,到后来发展到需要展开神通之光来帮忙梳理。  

拼尽全力都淬炼不过来,完全不存在前辈修行者所说的星力匮乏的情况。  

也不知是因为此时离自己的星楼还很近,还是因为这座星楼品质太高、力量太强。  

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姜望在缠身如海的星光里,清晰感受着他自己的星楼,正在渐行渐远的彼处。  

从此以后他在茫茫宇宙之中,就有了一个清晰的信标。  

在时空的意义上的确是越来越远了,但在星光淬体的过程中,他却觉得自己与星楼愈来愈近。  

那仿佛是他意志的延伸,是他在茫茫宇宙中的另一种存在。  

他不知道别人对星光圣楼的感受是不是如此,他感受自己的星楼,就像感受另外一个自己。  

有一种自内而外的充实感,不仅仅是力量上的支撑,也是意志上的依托。  

这一路走来所贯彻的信念,都要在星光圣楼上得到验证,最后成“真”、成“道”。  

“自古廉贞最难辨”,此星变幻难测,而姜望以“信”字定之,确实是恰如其分。  

尤其他的“信”不是空中楼阁,是一直以来践行的道理,更是巩固非常,极具说服力。  

当然被镇在楼中的龙神,也为这座星楼做出了很大贡献…  

观衍成就玉衡星君,龙神困锁这片虚空的阵法也被无声抹去。  

玉衡终究不会定于一处,重新缩为一个光点,然后隐去。  

姜望那座在玉衡上方立成的青色七层星塔,也回归星穹。当然它始终在玉衡这个概念最核心的范围内,沐浴着最纯粹的玉衡星力…就好比在临淄住进了皇宫。  

玉衡星君的本命星辰之上,观衍牵着小烦的手,在郁郁葱葱的森海中漫步,  

天光正好,透过枝叶间隙,投下一片斑驳光影。  

一只松鼠团成肉球,在地上打了个滚,滚到另一只松鼠面前。  

两只鸟儿在树枝上依偎…  

岁月在此停驻,时光从此温柔。  

观衍停下脚步:“我好像忘记了什么事情。”  

小烦关心地问道:“那很重要吗?”  

“我这一生,重要的,很重要的,最重要的…”观衍看着她明亮的眼睛,又止不住地笑了:“都在我面前。”  

现世,星月原战场。  

持续了整整七天的战争,已经把这里变成人间炼狱。  

自古以来,一将功成万骨枯,这话已经成为战争惨烈的注解。  

但其实,有人功成,就有人失败。  

比一将功成万骨枯更让人绝望的,是万骨枯后未功成。  

这难道就是最惨烈的吗?  

象国大柱国连敬之,和旭国大元帅方宥,或许有另外的答案。  

在星月原上,他们投入了数十万的士卒,那是数十万国民,是数十万国家忠烈之士…  

这场战争的胜负,却与他们无关。  

他们只能各自等在高高的将台上,默默地看着。  

像一个雕塑一样,也只剩雕塑的作用。仿佛事不关己,也确实无能为力。  

只能这样地看着。  

“站在这么高的将台上…不冷吗?”连玉婵在心里想道。  

她觉得冷。  

尤其是眺望着远处的战场,那种仿佛从灵魂最深处沁出的冷意,叫她好几次想要逃离——  

战阵撕咬着战阵,旗帜对抗着旗帜。  

象旭两国的士卒厮杀成一团,已经难以分清彼此。  

每时每刻都有人倒下,一柄军刀结束一个生命,一颗头颅,结句一段人生。  

不是一日如此,不是两日如此。  

短短七天,前阵兵员已经补充了十七次!  

最核心的战场,永远是近十万人的规模。一直有人倒下,一直有人填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