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内府何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高照临淄城的旭日,也一视同仁地照落大泽郡即城。  

但有人觉得温暖、荣耀,有人觉得炙热、煎熬。  

柳啸其人,非是嫡脉。  

甚至其实本来并不姓柳,也不知该姓什么。  

他是柳老爷子早年在路边捡到的一个弃婴,本是一时善念,随手养在族中,就当多一个家生子。  

但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极强的武道天赋。  

珍贵的开脉丹,自是不可能浪费在家生子身上。亦是柳老爷子力排众议,予了他一颗。  

而他也非常争气,无论是各种秘法道术的掌握,还是修行的进境,都远远超过其他人。  

柳老爷子由是愈发看重,一路供应资源,他也不负期望,每一分资源都在他身上得到了足够的回报,一路成长至如今,成就了神临强者。  

柳老爷子活着的时候,他对柳家忠心耿耿,立下汗马功劳。柳老爷子死后,他对新一代宣怀伯柳应麒的支持,亦是不遗余力。  

后来柳神通身死的那一次,也是他第一个赶到长明郡,誓要截杀田安平于归途。可惜未能功成。  

那一战之后,柳氏一落千丈。  

再也没有第二个柳神通。  

柳玄虎完全不同于其耀眼的兄长,木讷呆滞,天资有限,真的是不开窍。困顿于天地门前,谁也帮不了他。  

柳秀章倒是一个很努力的孩子,可惜跟柳神通比起来,仍然差得太远,根本不足以支撑家族。唯有幼时定下的、同晏氏的一纸婚约,尚能算是保障。  

而柳应麒…  

这位宣怀伯的心气,似乎随着柳神通之死,彻底溃散了。  

以中人之姿,在顶级世家的舞台上奋力表演,看起来是八面玲珑,但好像做什么都是错的。自柳神通死后,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柳氏江河日下。  

长明郡那一战的结果,是田安平受罚,田家忍痛割肉,柳氏得到大量的资源补偿。但扶风柳氏根本不缺资源,缺的是天骄!  

柳啸眼睁睁地看着柳氏,无可挽回地坠落,一步步跌下深渊。却根本无能为力!  

他只懂修行,只会战斗。柳老爷子毕竟没有教过他,如何振兴一个家族。  

在大齐这样一个伟大的帝国里,他虽有神临修为,却也如履薄冰。  

很多事情不敢碰,很多事情不知能不能碰。  

顶级名门里的勾心斗角,他看得疲惫。  

他只能看着。  

“我如神临”,神也无能!  

如今,柳秀章被退婚,柳应麒这一脉将移嫡,扶风柳氏几成天下笑柄。而造成这一切的田安平,十年之期将满!  

当年在长明郡的那一战,让柳啸非常深刻地记住了一件事田安平一旦脱困,扶风柳氏将永无出头之日。  

而他早就下定了决心。  

誓杀田安平!  

这个时间不能太早。  

田安平起先被困的那几年,为防止柳氏铤而走险,田家必然会严阵以待。那时候动手,绝无成功可能。  

所以扶风柳氏一直偃旗息鼓,似乎在努力淡化这段耻辱。  

这个时间亦不能太晚。  

等到年底或者明年年初的时候,田氏又该警惕起来了。  

明年三月初四,就是柳神通的忌日,也是田安平脱困之日。  

被打破金躯玉髓、轰灭四大圣楼,打到内府境界,压制十年之久。换做其他任何一个人,都难看见复起的可能。  

然而这人是田安平。  

一个人人谈之色变,名字都几乎是禁忌的存在。  

人们厌恶他也好,恐惧他也好,但只会猜想,脱困之后,他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复为神临!  

亲自与田安平交过手、亲眼见证田安平跃升神临、又亲眼看着他被打落内府境界的柳啸,更绝不会怀疑田安平的恐怖。  

他这么多年只做一件事,就是观察田家。  

以闭关为名潜藏,不假人手,亲自观察。  

元凤五十五年七月二十一这一日,是一个绝好的日子。  

可能亦是最好的日子。  

临淄城里正在召开庆功的大典,齐国成就霸业后的黄河首魁,已归太庙前。  

柳应麒都去了临淄观礼,高昌侯田希礼也不例外。  

而田焕文现在仍在海外…  

整个即城都没有神临强者坐镇!  

他要杀田安平,哪怕事后齐廷追责,一命换一命!  

要让世人知道,柳氏之仇,十年可报,百年亦不忘!  

田安平若不破境,以内府对神临,必死。田安平若破境,违背囚约,亦当死!  

柳啸一巴掌按死城门卫兵、其余卫兵敲响告警大鼓时。  

整个即城内,到处可以看到跃起的修士身影,甚至于田焕文的堂弟、那个叫田焕章的老东西,都已经飞身到了长街那头。  

但是当柳啸自报姓名、在长街上拔地而起后,很大一部分身影,就再无动静。田焕章更是直接缩了回去。  

神临强者,谁能当之?  

当年在长明郡,他就见过田焕章。彼时这老匹夫趾高气扬,一口一个“弱柳”。今日缩头倒也是快。  

在高悬的旭日下疾飞,柳啸一眼就望到了即城正中央,看到那座外观诡异的二层小楼。  

这个该死的、四四方方的城市里,正中心的建筑。  

像一口高出地面的竖井,“井壁”随处可见丑陋怪异的树瘤。  

只开着唯一的一个天窗。  

四扇门有三扇都以黑色锁链缠锁,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