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天下第一(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看到,那见证了古老历史的天下之台上,姜望踏青云、披霜风、浴赤火,一剑前行,人字两分!  

而黄舍利身后,骤然生出飓风,咆哮如龙卷,接天连地,瞬间席卷而前…  

却两分!  

与那咆天哮地、流火蔽日的龙卷风相比,披风浴火、踏云而来的姜望,渺小得像是一粒尘埃。  

然而风绕他而走,火绕他而行。  

席卷一切的景风,在姜望的剑光前直接分开!  

看起来,就是姜望一剑剖开了飓风龙卷,而后在这崩溃的风火之中,坚定往前、往前!  

霜白之披飘展处,其风也静。  

赤红之火腾焰时,其火也熄。  

范围最广、最合群战的景风,在单独的碰撞中,根本挡不住杀力第一的不周风,更何况姜望这不周风,还融入了绝寿殒命的杀生钉!  

至于景风接引的所谓“天火”,不过是普通流火,在三昧真火的面前,同样掀不起半点风浪。  

剑仙人状态统合了姜望的一切力量,以剑演“万法”。  

包括道术、剑术、神通!  

携着大胜阎罗天子后的无敌之势,人字剑继续往前。  

“叱!”  

黄舍利张口便是普度梵音。  

一声如有千响,震外耳,慑内心,引动虚空梵唱,伤神灭意,夺音度命!  

而她右手握持普度降魔杵,佛首一敲——  

深山古寺钟声响,菩萨苦海劝回头!  

大慈悲普度心经!  

同时左手探出,如抱婴孩,满是慈悲。  

却是救度世人一十六散手,去夺剑柄!  

在菩提神通状态下,黄舍利一瞬间做到所能做到的一切。  

但剑已至!  

此剑是世间人,此剑是人一生!  

我所求何道,我所行何路,我为何人!  

此剑如人撑天地。  

黄舍利试图去夺剑的左手,瞬间被削飞五指!  

那虚空隐隐的梵唱、响彻天下之台的古寺钟声,全都碎于剑鸣下。  

窥得真君道则,自创声闻仙态的姜望,当然不会被这钟声影响。神魂之力更胜项北的他,也不至于扛不住大慈悲普度心经。  

更重要的是,黄舍利这些力量虽然配合绝妙,毕竟是分而击之。  

剑仙人状态下的姜望,现在却贯于一身!  

一剑胜负已出,顷刻将分生死!  

看着那断飞的五指,黄舍利眼中没有痛色,只有流光万道而转,无数支离破碎的画面,起而复消。  

浮光掠影应如梦,波涛往复时光河。  

她在时光中行走!  

被削飞的五指又飞回,那清越的剑鸣已沉寂,那碎灭的钟声又重闻…  

一切都在倒转,都在回退。  

包括那柄如流光霜雪的长剑,包括那踏云而来的剑仙人!  

回退,回退。  

漫步在时光之中,行走在倒退的画面里。  

但在她流光万转的美眸中,始终有一颗青色的椭圆形种子,载浮载沉。  

那是菩提神通疯狂运转,帮助她梳理时光河流,也帮助她寻找最佳的出手时机。  

回退。  

一直回到了最开始,在属于真君余徙的清光,刚刚消散之时。  

这里已经是极限,因为她根本不可能逆流真君的力量。  

而她在时光河流中,一路走回最开始,只能说明,在这段逆旅中,以她现在的状态,根本没能找到对抗剑仙人的办法!  

要战胜姜望,只能在此剑前!  

一切重新开始。  

对于场外的人来说,他们目睹了黄舍利这场奇迹般的回溯旅行。  

但对于场上的姜望来说,一切只是刚开始。  

黄舍利“叱”了一声,便引梵唱动。  

手中普度降魔杵竖在身前,那代表三世的三棱尖锥,直接扎落地面。  

离地三寸而悬。  

那黄面佛的佛首,正与姜望相对。  

黄舍利左手竖掌于身前,右手轻轻按下,按在那佛首之上,似在为其遮阳避雨。  

五府震动,道元汹涌。  

那黄面佛的佛首,顷刻似转换了千百种表情。  

似喜而笑、似怒而叱、似忧蹙眉、似惧畏缩、似爱深情、似憎疏远、似欲痴然…  

而后瞬间幻灭!  

情绪崩溃的恐怖力量一似啸海,倾覆演武台,沸腾八方!  

这是无边苦海,这是人世囚笼。  

使人不得脱,使人无可救。  

活着,就是折磨!  

这是黄弗亲自为宝贝女儿设计的杀手锏,名为“我佛”!可惜雷音塔暂时无法修复,不然威能还可更上一层。  

是所谓——  

七情皆灭,生而皆空。  

苦海无边,我自成佛!  

“我”为佛时,你将溺于苦海,溺死于苦海中!  

在咆哮的情绪苦海中。  

人们只看到,那青衫独立的姜望,瞬间眸照剑光,披霜风,浴赤火,踏青云。左手横鞘于前,倏然拔剑而出!  

剑走两式。  

一撇一捺。  

立起撑天地之“人”。  

是为…“人”字剑!  

这披风浴火的剑仙人,在茫茫“苦海”中一往无前。  

这极致璀璨的一剑,乘风破浪!  

人生皆在苦海中。  

人却总是前行!  

须臾已斩至,一剑而两分!  

苦海破,“我佛”灭。  

无边苦海一剑割。  

剑尖点在黄舍利咽喉!  

而黄舍利的眼眸中,流光万转,时间逆流!  

倒退,倒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