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鹊桥(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英雄,百态众生,一段段故事,载浮载沉。小尼能来一观,于修行上大有裨益。说起来,还是麻烦云殿下照拂了。”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赫连云云豪迈地一摆手,很见气势。  

但忽而又压低了声音:“你们的红尘历练,不包括男欢女爱吧?”  

玉真:…  

场外人有场外人的故事。  

场上人有场上人的开始。  

黄舍利怒视赵汝成,当然只看得到那厚重青铜面具上的雕刻。对方的表情深藏面具之下,就连眼睛的部分,都只露了一个小圆孔,看不完整。  

她的武器握在手中。  

这是一支长有三尺三的降魔杵。  

一端为佛首,一端为三棱尖锥。  

杵身上的浮雕,是一组朝圣图。  

所朝之“圣”,就是那末端的佛首。  

整段杵身,就是朝圣之路。  

朝圣者一共有三个,分别是一个乞丐,一个平民,一个贵族。  

这组金属浮雕铺满了整段杵身,只留出了两个握柄的位置。  

两处握柄,恰好分隔开三段朝圣图,也将降魔杵等分为三截。  

值得一提的是,末端的那佛首,并不是主流佛宗所崇的任何一尊佛。  

雕刻的是“黄面佛”。  

这尊佛,当然不曾见于任何传说或佛典中,因为这是黄龙卫大将军黄弗自己造的一尊佛。  

黄龙卫乃至于荆国,因此有多么不受正统佛门待见,也就可想而知了。  

此杵名为“普度”。  

本是黄弗自己的随身兵器,随之征战多年。在黄舍利十岁生日的时候,将之送给了黄舍利。自己则另外请人打了一支降魔杵,凑合用到现在。  

在荆国有一句话流传得很广,叫“宁招杀神,莫惹普度。”  

杀神是鹰扬卫大将军中山燕文的配兵,而荆国七卫之中,鹰扬卫为第一。  

中山燕文之强,毋庸置疑。  

仅从“杀神”这个名字,也可以感受得出来。中山燕文的兵器有多凶。  

但尽管如此。  

在人们心目中,作为兵器,它却凶不过“普度”。  

现在,这样一支凶器。  

被黄舍利单手所握持,但给人的感觉并不凌厉,反而有一种慈悲。  

连带着就连黄舍利凶巴巴的眼神,也看起来像是小女孩斗气。  

而站在黄舍利对面的赵汝成,并不说话,也没有眼神回应。只是微扣的五指之下,乌金色的剑气在游动。  

剑气如龙蛇,游于五指间。  

他喜欢练剑。  

天生的喜欢。  

喜欢到他需要用力去克制,不然很容易就变强了。  

哪怕是在最颓废、最放任的日子里,他也嬉皮笑脸地要学一学姜三哥的紫气东来剑典。  

此刻游动在他五指间的庚金剑气,是先代传下来的诸多秘法之一。  

说来好笑。  

那些先代弄了个宝库,代代传承…一门心思想要复国来着。  

也不知脑子坏得是有多厉害。  

在这无垠广阔的现世,独独只有六大霸主国并立。号为天下强国,雄视天下。  

多少雄主明君,盖世豪杰,都无法取而代之。  

你要人没人,要兵没兵,靠一张嘴,就想要复国?  

那个宝库也是够搞笑的,修行世界日新月异,天底下哪个强国的秘术库不是代代革新?  

你们攒那么多秘法,已经有一大半过时了好吗?还有一小半,也坚持不了几年了。能凑合用的就那么一些——  

还是开始学了才知道。像大五行混天步这种要求极端复杂的破术,不被淘汰才有鬼,再过一百年,估计就绝无练成的可能了。  

今时今日,纯粹的大五行之风要上哪里去找?要不是邓叔…  

只辛苦了邓叔。  

你死前留封遗书,来一句,“勿忘父辈之志”,我就要赔上一生去送死。  

自己送死之前,还要生一个孩子,留下血脉,让后代继续去送死。  

像你一样,像你爹一样,像你爷爷一样。  

去你的吧!  

我连你长什么样子都没见过!  

一直到看到那根断指前,赵汝成都是在心里这样跟自己说。以此对抗那莫名其妙的血脉的羁绊,那所谓的“祖辈之恨、五代血仇”的捆缚。  

他天生的聪明,不愿意继续无望的所谓“事业”,更不愿意成为死者意志的延续。  

他要过他自己,哪怕是“没有意义”的过自己。  

人生何必要意义?  

他没有未来,越显眼死得越快,倒不如就浑浑噩噩的过去,能享受一天是一天。  

邓叔也从未要求过他,尊重他的一切选择…  

但是看到那根断指后,一切已不同。  

他太过聪明以至于无法相信自己。  

无法像那些“傻子”一样,永远怀抱希望。  

但他终于如此深刻地体悟到——  

逃避无用。  

此刻他手指间游走的乌金色剑气,光泽极美。  

在场绝大多数人都只认得出它是庚金剑气的一种独特用法,却看不出它的根底。  

它其实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名为…  

“鹊桥仙”。  

与殷文华的相斗,根本没有逼出此术的真面目。  

唯有黄舍利这样的霸主国天骄,才有究其根本的待遇。  

现在,他要让天下知。  

笼罩演武台的清光,如水流散。余徙已经宣布了战斗的开始。  

赵汝成立即抬手前推!  

强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