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惊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来源:  

“邓…旗!为什么突然要叫这个名字?”赫连云云问。  

“因为有一个姓邓的人,永远是我的英雄旗帜。”  

赫连云云坐了过来,又近了一些,苍青色的眸子中,充满怜爱:“这面英雄旗帜,现在还在飘扬吗?”  

“嗐,我就随便一说。黄河之会嘛,新名字,新气象!”  

草原姑娘眼神里的怜爱,瞬间转成了崇拜:“随便一说,都是这么有故事、这么好听的名字,你真有才华!”  

赵汝成:…  

不知道为什么,此刻站在演武台上,赵汝成忽然就想起这段对话来。  

他并不打算思念谁,所以他将这段想法斩去。  

此刻他看着他的对手,心神归于平静。  

邓岳已经死了。  

这种“死”,或许是肉身层面的,或许是神魂层面的。  

但无论如何,属于邓岳这个人的思考、情感,一定已经死去。  

他非常明白这一点。  

因为一个活着的邓岳,绝不可能允许自己成为威胁他的把柄。  

那张大秦镇狱司送来的纸条,上面的消息并不可靠。  

邓岳是这个世界上他最了解、最信任,也是最后一个依靠的人。  

所以他知道,哪怕是大秦镇狱司,也不可能阻止邓岳去死。  

无论那根手指上保留了多少生机,做了什么无法被察觉的手脚,等在沃国的,一定只有陷阱。  

没有邓岳。  

这四个字,他在心里复述了很多遍。用以打破自己天真的幻想——他并不天真,但在邓岳这件事上,他无法控制自己那可怜的希冀。  

但是他知道,邓岳已经死了。  

这是一个结果。  

“结果”的意思是…无法再改变。  

他是一个聪明人,他从来都知道,他无法改变结果。  

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也如是。  

所以他一直逃避,他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放弃。  

但枫林城的灾难,让他决定在那不能被改变的“结果”出现之前,做一些至少能够保护眼前人的努力。  

也仅止于这小小的努力,而不涉于其它了。  

而大秦镇狱司送来的“礼物”。  

让他无法再沉默。  

他开始想要——回赠“盛情”!  

纵观天下,能与秦抗者,不过四五家。  

他靠得最近的是牧国。  

最近的一个机会,就在观河台。  

所以他站了出来。  

黄河之会上替牧国争名,是他最快在牧国获得地位的方式。表现得越耀眼,就能够得到越有力的庇护,获得分量越足的支持。  

殷文华这个人,不是随便选的。  

在霸主国天骄之外,殷文华是声名最盛的那几个人之一,很有分量。  

正要借其名!  

余徙的声音响起。  

“诸位,这很可能是你们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  

他难得地多说了一句,明显是因为林正仁的事情,意有所指,然后道:”请放光华!”  

分隔台上天骄的清光就此消失。  

轰隆隆!  

雷声顿响。  

细听来,却不是雷声,而是剑鸣。  

殷文华拔剑而出,那流动的不是剑光,而是电光。瞬间引惊雷游天,万物萌动,生机焕发。  

此一剑来,春雷动,春耕始。  

正是惊蛰剑!  

仅仅是第一声剑鸣,就能让人感觉到春之生机。  

看到这一剑趋前,惊雷游走,更是如踏春草,感怀莫名。  

姜望忍不住笑了。  

好的剑客见到好的剑术,难免见猎心喜。他虽不是宁剑客那等为剑成狂之人,却也有着绝顶的剑道天赋,爱剑如命。  

子舒本来一直在犹豫,是要看姜望的战斗,还是看书院师兄殷文华的战斗——是没什么好犹豫的,但总要挣扎一下、扭捏一下的。  

不过林正仁一弃赛,就完全没有挣扎的必要了。  

就好好地看…  

看姜望如何看殷文华与邓旗之战嘛!  

她先注意到姜望赞叹的表情,再注意到书院师兄殷文华的惊蛰剑。不由得赞道:“好眼光!”  

二十四节气剑,可是她爹所编纂!  

饶是李龙川极具眼界,也不由得有些诧异,人家打得精彩,你怎么夸的是眼光?不对啊…难道这句话里有什么别的意义?这就是伯父所说的微言大义吗?儒生说话就这么玄乎?  

很懂的许象乾则是一脸羡慕地看了看姜望,又“鼓励”地看了看照无颜。  

照无颜默默叹了一口气。  

她从来不后悔自己所做的决定,也能够承担自己所有的选择。但唯独这个高额头,总能让她有后悔的感觉。  

总是上一刻可能觉得,这家伙其实还不错…下一刻就开始怀疑人生。  

唉,看比赛。  

但见场上,雷光轰鸣。  

忽有一剑掠过。  

剑气飞纵,炸成一树一树的桃花,绕邓旗而生!  

头戴厚重青铜面具的邓旗,根本看不见半点真容。但不知为何,其人只是站在那里,竟莫名有一种这满树桃花为他而生,与他极其般配的感觉。  

可惜此桃树非彼桃树,此桃花是剑花。  

美则美矣,杀机四伏。  

邓旗脚下不动,手中亦拔剑。  

他手中无剑!  

但他左手虚合成握剑状,已是剑气丝丝缕缕,激烈飙出。  

这剑气锋锐、刚烈,有形有质,竟成乌金之色。  

场下已有人叫出声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